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光伏“十二五”力挺薄膜电池

   2011-09-05 21900
核心提示:光伏行业的命运终于尘埃落定。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得一份《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
光伏行业的“命运”终于尘埃落定。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得一份《“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意见稿”),在这份长达近万字的文件中,在未来5年中对我国光伏行业的生产、成本、环保、规模均做了详细的规定。一位参与该规划制定的专家表示:“按照该《规划》意见稿,一些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多位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若不出意外,该《规划》意见稿将于2011年10月前后出台,光伏巨头们的势力范围也将出现新格局。

解密《规划》意见稿

“我们这两天一直在北京开《规划》意见稿的讨论会,会议将在9月2日结束。”8月31日,一位参与工信部讨论会的一家大型光伏企业负责人对记者透露,目前国内光伏龙头企业如江西赛维、保利协鑫、无锡尚德、常州天合等企业均参加了此次会议。“目前《规划》意见稿内容已基本敲定了,在这周讨论会结束后就上报国务院,将在国庆前后执行。”

据上述负责人表示,工信部制定《规划》意见稿的时间是8月份,此前已经历过一些调研,文件中对一些技术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个比较罕见,因为其中一些技术术语我们也不完全了解,可以看出工信部这次调研做的很细致。”

记者获得的《规划》意见稿显示,到2015年,我国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规模要达到10GW,而去年我国装机容量尚不足500MW,这也意味着在今后的几年中,我国每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2GW。

此前,我国的光伏产业一直依赖于出口,中国国内光伏市场的份额尚不足企业的10%。但《规划》意见稿或改变这一格局。一位参与讨论的人士表示:“年增2GW的装机容量相当于西班牙一年的安装量,对国内光伏市场的开启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在《规划》意见稿中显示,我国政府将集中支持骨干光伏企业,提供资金、贷款等方面扶持,将在2015年形成1~2家5万吨级多晶硅企业,2~4家万吨级多晶硅企业;1~2家5GW级太阳能电池企业,8~10家GW级太阳能电池企业;3~4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光伏企业。

“这个基本上是按照现有的企业实力来划分的。5万吨级的多晶硅企业主要指保利协鑫,在今年年底保利协鑫的产能就将达到6.2万吨。此外江西赛维也在拼命扩张,可能达到5万吨产能;而5GW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则指的是无锡尚德,这些目标实现起来难度并不大,不过,一些新崛起的厂商也将借此机会将向龙头企业发起冲击。”上述与会的企业负责人表示。

在能耗方面,《规划》意见稿也有严格的规定——到2015年,多晶硅生产实现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环保水平的同步提高,平均综合电耗低于120kWh/公斤,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在能耗方面不合格的企业将被关停、淘汰。

此外规划还对光伏发电成本目标作出了预期,计划到2015年,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5万元/kW,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kWh,配电侧达到“平价上网”;到2020年,系统成本下降到1万元/kW,发电成本达到0.6元/kWh,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在主要电力市场实现有效竞争。

江苏一家光伏电池生产商向记者表示,该规划在成本方面的预期过于谨慎,按照目前多晶硅价格的走低,发电成本到2015年将有可能降低到0.7元以下。“比如像无锡尚德这样的大厂成本下降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规划中的这个价格主要还是照顾了一些中型厂商,工信部在成本方面有所妥协。”

薄膜生机

记者特别注意到,在《规划》意见稿中,一度处于尴尬地位的薄膜电池得到了空前重视。

该文件中指出,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非晶与微晶相结合的叠层和多结薄膜电池。为了降低薄膜电池的光致衰减,鼓励企业研发5.5代以上大面积高效率硅薄膜电池,开发柔性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卷对卷连续生产工艺等。

一位参与该标准讨论的企业人士表示,上述内容主要为了推动薄膜电池产业化进程,属于雪中送炭之举。“目前薄膜电池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不足10%,很多企业严重缺乏资金,无以为继,如国家不出面扶持,很可能全面覆灭。”

在光伏历史上,国内光伏电池分为两大阵营: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而后,晶硅电池占据了主要市场,薄膜电池生存堪忧。两者差距主要在成本和转换率方面,晶硅电池转化率可达14%~16%,但成本比薄膜要贵30%以上;而薄膜电池虽然低价,但转换率只有6%~8%,比晶硅电池要低得多。随着光伏行业上游多晶硅价格的连续下跌,薄膜电池的空间进一步被压榨。

中环工程总裁顾华敏认为,此前在2008年、2009年资本市场曾一度追捧薄膜概念,但如今都已逐渐冷淡,首先是因为这些年薄膜电池在技术上没有明显进步,转化率始终维持在6%~8%之间,与晶硅电池相差太多;此外,薄膜电池多年来市场无法开启,导致一直未能实现大规模生产。

无锡尚德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薄膜电池在中国陷入困境是因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多晶硅售价从400美元/公斤下降到如今的50美元/公斤,直接导致晶硅电池成本大幅度下降,缩小了与薄膜之间的差价,而薄膜电池从2008年至今在技术和成本上都没有进步,因此,在与晶硅电池的竞争中日趋衰落。

2010年8月,无锡尚德宣布停止了在上海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计划,转型晶硅电池,引发了薄膜电池界一片风声鹤唳。
  
但转机或许开始出现

按照《规划》意见稿的要求,到2015年,单晶硅电池的产业化转换效率达到21%,多晶硅电池达到19%,而非晶硅薄膜电池要达到12%。
  “只要有无锡尚德、英利这样有实力的大企业进入,达到这个目标并非难事。”一位国有发电集团人士表示,薄膜电池并非没有发展前景,它的低成本和抵抗恶劣环境等优势非常具有竞争力,这也是全球最大薄膜电池生产商——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的成功所在。据悉,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的产品平均转化率已达11.7%,而其测试电池转换率已达到17.3%

上述人士向记者抱怨,现在的现状是电站运营时,向所谓国内薄膜生产大厂要货,发现它们仅有少量的产品,不但没有库存,连设备也不全。

“如在‘十二五’中,国家能在研发、融资等方面给予薄膜电池生产商合理补贴,我国的薄膜电池市场离打开之日已不远。”浙江正泰太阳能公司一位高管不无兴奋的预言。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