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国际能源署发布《全球氢能评论(2024)》(以下简称“氢能评论”)。根据氢能评论报告内容显示:“2023 年全球氢需求达到9700万吨以上,2024年可能达到近1亿吨。尽管氢能需求有着显著增长,但其应用仍集中在炼油和工业领域,重工业、长途运输和能源储存的采用量甚至不到全球需求的1%。”
氢能评论认为,“中国再次成为最大的氢使用国,占全球需求近三分之一,接近2800万吨,是第二大使用国美国的两倍还多。中国还是电解槽制造大国,在2023年投运的电解槽产能里,中国占80%。”
01 氢能技术将刺激低碳氢成本下降
氢能评论认为,尽管当低碳氢短期内成本高昂,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低碳氢成本有大幅下降的空间。
据国际能源署的《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NZE情景),到2030年,使用可再生电力生产低排放氢的成本将降至每公斤氢2至9美元,是当前成本的50%,与未加限制的化石燃料生产的成本差距将从目前的每公斤氢1.5至8美元缩小至2030年的每公斤氢1至3美元。
之所以产生如此效果是因为,自2016年以来,政府对氢技术的投资一直在增加,这种努力开始取得成果。
迄今为止,技术的进展主要发生在氢能供应方面,许多技术要么已经商业化,要么接近商业化。终端使用的先进技术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工业和发电领域的几个应用项目达到了示范阶段,运输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航运领域。此外,专利申请数量在2022年跃升了47%,其中大部分增长来自主要受气候变化担忧驱动的技术。专利数量增加表明,计划外的资金和对未来市场机遇的信心,在支持性政策的支持下,正在刺激更多具有商业潜力的新创意和产品设计。
不仅如此,CCUS的技术进步,也对天然气制氢成本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许多地区的天然气价格下降,利用CCUS从天然气中生产低排放氢气也将经历成本降低。成本降低将有利于所有项目,但对单个项目的竞争力的影响将有所不同。
02 中国氢能顺势崛起
根据氢能评论内容显示,全球电解槽设备发展迅猛,中国首当其冲,进展更明显。截至2023 年底,全球已安装的水电解槽容量高达1.4吉瓦,几乎是2022年底已安装容量的两倍。预计到2024年底,全球电解槽装机容量可能达到5吉瓦。在2023年投运的项目中,中国的占比高达八成。
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得益于我们在清洁能源技术大规模制造方面的强大实力。目前,全球60%的电解槽制造产能都集中在中国。
随着中国电解槽制造产能的不断扩大,让全国的电解槽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这与过去太阳能光伏和电池制造业的发展轨迹极为类似。更值得一提的是,诸如隆基、天合、阳光等多家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巨头纷纷涉足电解槽制造领域,目前约占中国电解槽制造产能的三分之一。
如果全球电解槽产能达到规划目标,中国的大部分电解槽项目将具备成本优势。到2030年,全球将有大量低排放氢能的生产成本与传统化石燃料制氢相当,甚至更低。
03 政府对发展低碳氢将发挥重要作用
各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低排放氢能(以及氢基燃料)的需求。例如,德国的碳差价合同和欧盟在航空、航运领域的强制规定等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市场。这些举措也带动了产业界的积极响应,越来越多的企业签订了氢能采购协议,并发布了氢能采购招标。然而,总体来看,这些努力的规模仍不足以支撑氢能为实现气候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各国政府设定的氢能需求目标总计约为2030年的1100万吨,但由于对工业、交通和发电领域氢能使用目标的调整,这一数字比去年下降了近300万吨。然而,已经进入最终投资决策(FID)阶段或已投入运营的低排放氢能产能仅为400万吨/年,远低于目标水平。这表明,行业和政府需要共同努力,促进氢能采购协议的签订,以吸引更多投资。
与此同时,政府制定的氢能需求目标远低于其设定的氢能生产目标(2030年为4300万吨/年),甚至低于已宣布项目的潜在供应量(4900万吨/年)。目前的政策措施不足以激发足够的需求,从而推动氢能生产规模扩大,以满足政府的预期。
氢能评论认为,政府应采取更大胆的行动刺激对低排放氢能的需求。政策的实施,如配额、强制规定和碳差价合同,已经开始,但在地理覆盖范围和规模上仍然有限。政府可以利用现有氢能用户和高价值行业(如钢铁、航运和航空)的机会,这些行业通常位于工业中心。在这些中心汇集需求可以创造规模并减少生产者的购买风险。
此外,利用公共采购购买最终产品,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低排放氢能,并鼓励发展消费者愿意为低排放氢基产品支付少量溢价的市场,可以帮助推动早期采用。
2024氢能产业大会(CHIF1st)将于10月16日在北京盛大启幕。大会将围绕氢能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包括制氢、储运、应用等关键环节,展开深入研讨与经验分享,为参会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氢能产业、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端平台。
原文如下: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