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涨,地球加速暖化,政府刚宣布支持太阳能工业。
笔者的公司于10年前开始转注太阳能产品的发展。其实10年前有兴趣于太阳能并开始行动的个人及公司并不少。但是能坚持下来的却不多。目前本地经营太阳能产品的公司超过五年的有四家,超过八年的有三家。跨国公司如英国石油、日本夏普、三菱、荷兰壳牌(现已把全球硅晶太阳能业务转卖给Solar World),西门子等在多年前已在本地设立太阳能部门,主要当成区域业务中心,并没设厂。那些能坚持至今的本地公司主要还得依靠其他产品的销售才能取得收支平衡,我公司也不例外,早报记者陈颖佳11月4日《追逐太阳》文中所反映的确属实。
国大建筑系教授曾在政府组屋进行过有系统的太阳能发电测试。新加坡理工学院在多年前就开始举办中学太阳能驱动模型车竞赛。
为何迟迟不发展太阳能工业?
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去10年太阳能工业在全球市场每年增长达35%以上。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电子资讯、纺织、食品等没有一种行业有此优异表现,地处太阳能最丰富热带区域的新加坡为何迟迟不发展太阳能工业?
2003年南洋理工大学一组商科硕士班学生以此为毕业专题进行研究,他们拜访了多个政府部门及业内人士收集资料。结论里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本地发电厂产能超额,只须50%操作就足以应付全国市场的电力需求。从供求来衡量,无须发展其他能源,且发电厂皆属国营或政联公司所有。
新加坡德国中心过去主办过多次活动,安排德国太阳能业界人士到此参与研讨会,与本地同行进行交流。受邀官方代表多次表明会支持太阳能工业在新加坡的发展,直到环境部长换人仍无下文,本地及外国业者,科研人士等开始感到心灰意冷。
2005年10月雅国部长首次在德商主办的研讨会上透露经济发展局准备把新加坡发展为太阳能的生产与研发中心。
国际局势的改变,经济发展局高层代表终于在2006年10月德新再生能源研讨会上作出令人雀跃宣布,政府已决定发展太阳能工业,将会有多种措施陆续公布。这些措施包括吸引国际著名厂家来新投资,鼓励本地建筑商采用环保设计,如太阳能发电等。
德国公司作出迅速反应
在很短时间内德国公司开始作出迅速反应,设立了多家公司,包括太阳能板生产商及太阳能发电系统所需电子控制产品与配件供应商,欧洲最大再生能源公司Conergy及最近宣布的挪威REC等。
本地与德国合资的SEP也开始用晶圆厂废料生产太阳能电池外销德国。印度一家公司在大士工业区设厂,以进口光伏电池生产成光伏电池组件(俗称太阳能板),目标是国际市场。还有一两间本地企业也准备以进口光伏电池加工成组装板。
较令人瞩目的是上市公司均富宣布投资1亿生产薄膜型太阳能板,唯不见中国公司到此设立据点。中国有多家著名太阳能公司已在这一两年内陆续在美国上市。多年前我已鼓励他们来新设点,可惜大气候对他们没吸引力。反而是淡马锡控股到中国投资于保定英利太阳能公司。
随着政府的支持并引进外国大型企业到我国发展,各院校从小学到大学,公共机构、私人发展商,甚至个人都突然间对太阳能感兴趣,纷纷探讨在学校设立太阳能学习角落,屋顶装太阳能板等。
其实过去多年来,每年都有来自初院、南大、国大及理工学院学生到我们公司寻求协助进行太阳能专题作业,公司都尽力提供免费咨询,虽然并不一定有生意做。
一窝蜂响应出现的问题
由于从不受重视到热门项目的过渡时间极短,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较显著的有:
一、缺乏一般认识,常把光伏组件(俗称太阳能板)与太阳能集热器混为一谈。前者把光能转化成电能,后者吸收太阳热能,用来生产热水,甚至推动涡轮发电。从一般人到专业人士都有此不正确观念,分不清两种不同的太阳能。
二、以为太阳能源是免费的,取之不尽,装上太阳能发电系统将节省大量金钱,殊不知安装系统的成本在新加坡是无法取回的。记者访谈时我已列出成本的计算,仍有好多人半信半疑。
三、缺乏有经验技术人员及太阳能系统设计者。新加坡理工学院前年尾才发信要求业者提供意见,以便设计适合课程,义安及其他理工学院也开始筹备类似科目。市场上大部分建筑师与机电顾问公司包括政府部门工程师都缺乏有关太阳能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经验。他们对这类系统常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与要求,常与电力网相提并论,并斤斤计较成本效益。
本人曾受邀到樟宜医院、学校、环境部总部大厦等提供咨询意见,探讨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可行性。从他们的要求可显示国人仍缺乏“环保须付出一些代价”的观念。
今年初韩国一家著名半导体设备公司特地安排两名高级经理来新,直接向业者了解市场现况。这两人有备而来,带了好多尖锐问题,从市场潜能、政府政策支持度到教育与技术人才的来源等。我只能据实告诉访客我国正开始筹备有关课程,最快要3年后才会有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