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4年氢能嘉年华会议上,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姜海对总结了氢能国内外发展形势,介绍了氢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路径,并对氢能国际化发展进行展望。
氢能国内外发展形式
姜海表示,从全球看,受国际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国际格局动荡、极端气候频发、新一轮技术革命等影响,全球能源发展呈现新特点。从国内看,全球能源对抗导致中国化石能源进口成本持续增加,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必然选择。从产业看,氢能具有清洁低碳、灵活高效,来源丰富,可大规模存储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各国谋求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展的一致选择。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依然存在键技术需提升产业链尚未形成规模化、制备成本偏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引导侧重供给缺乏需求支持、绿色价值体系不完善、标准输出不足等问题。
氢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路径
氢基能源可在源网荷储四方面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向。
当前,有风光储(离网型)、风光(弱联网)、海上风电储、光储制氢、网电制氢五种模式,其中弱联网型风光储制氢项目成本最低,具备较强的商业经济性;离网型项目须配置大量储能,导致电价成本较高,目前离网制氢技术暂不成熟,现状下的成本分析仅供参考。而海上风电本身较高的建设成本,导致 “海风储”型氢基能源制备价格偏高。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电力流向,但通过外送电力线路无法承载西部百亿千瓦级以上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也无法完全满足中东部未来快速跃升的能源需求缺口。
氢能可真正实现跨日、跨月、跨季节的长时储能,这是其他储能方式无法具备的技术特性。
通过氢以及管网作为介质,进行输送,不论是消费市场直接利用,还是通过燃料电池、火电掺氨、气电掺氢技术路径实现“氢-电”转化,都是解决西部可再生能源输送与消纳的有效途径。
研究表明,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未来全国绿氢年需求将达到1.2亿吨,相应需配套约26亿千瓦风光资源与12亿千瓦制氢设备,而为实现氢能长距离经济输运,需要构建以“西氢东输”为主的全国高标准骨干氢网,这将是解决氢能远距离输送的有效方案,将成为续“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外的又一项伟大创举。
氢能国际化发展展望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氢基能源消费市场。但在标准和绿色认证方面,我国在国际上话语权较弱,且在国际贸易保护趋势下,限制我国关键设备的出口,提高了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当前国际竞争格局尚不清晰,美、欧、日、韩均有不同的优势。
在国际化发展上,我国要打造全球氢基能源贸易中心、全球氢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氢基能源应用示范中心、全球氢基能源装备制造中心以及全球氢基能源认证中心。同时,建设“风电光伏制氢”和“长距离输氢管道”,以此拉动氢能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加速我国氢能领域核心竞争力提升,培育我国新能源产业第二个增长极,促进国内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根据嘉宾演讲整理,未经嘉宾本人审核)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