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江苏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5年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开展加氢站和输送氢气压力管道风险分析,提升涉氢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
原文如下:
关于印发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市(县)区市场监管局、无锡经济开发区市场监管局,各直属单位,市局机关各处室:
《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若干措施》已经局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3月12日
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若干措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关部署,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优势,助力深化提升“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制定本工作措施。
一、聚力点上突破,助力建设特色产业园区
1.支持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
支持重点食品产业项目扩产,壮大头部企业规模。在特殊食品产业领域构建“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平台+投资基金+应用场景”创新生态,助力更多研究成果通过概念验证中心走向市场。持续推进重点食品产业园区、美食工坊集中加工区建设发展。服务新增食品生产企业不少于30家、新获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证不少于2张。强化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压紧压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两个责任”,以食品安全保障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2.加强省仪器仪表产业园培育和建设。
支持新吴区微纳传感仪器仪表产业园创新发展,推动仪器仪表质量提升和国产化替代,服务新增仪器仪表企业30家。围绕未来科技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区培育申报江苏省量子测量仪器仪表产业园,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和特色产业集群。
3.推动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深入推进滨湖区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江阴高新区建设江苏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区和开发区申报江苏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高质量集聚创新资源,高水平服务创新创造。
4.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工具箱”作用,积极参与全市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和绩效评估,“一园区一方案”支持指导特色产业园区发展。集成资源常态化走进特色产业园区,组织开展检企对接、平台推介和服务沙龙等活动不少于10场次,新增3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
二、聚力强链稳链,协同推动产业能级提升
5.大力推进质量强链项目。
深入推进全国质量强链项目(飞机配套)建设。制订出台飞机配套、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3条省重点产业链质量强链实施方案,组建质量创新联合体,对120家以上企业开展共性质量问题调研,梳理形成政策清单、问题清单、攻关清单,针对性实施一批质量改进、质量攻关揭榜挂帅项目,“一链一策”推动质量提升。组织开展市级质量强链试点项目。
6.深入实施标准稳链工程。
依托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和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标准体系研究,鼓励支持链主企业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各级各类标准200项以上。充分发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促进中心(南京)无锡培训基地作用,开展标准国际化交流合作,组织重点企业国际标准制定能力与需求调研,建立国际标准培育库,力争在物联网、新材料、智慧水务、深海载人潜水器等优势产业领域提出一批国际标准提案,推动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5项以上。在低空经济、“两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领域成立市标准化技术联盟。建成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平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区和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标准验证点、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医食品工作组、江苏省轻型电动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7.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
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面向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新建3个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项目。充分发挥专利导航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组织开展3个专利导航项目,发布共享导航成果,提升服务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综合效能。面向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鼓励符合条件的组织或者单位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促进产业协同创新。面向人工智能(AI)等新产业新赛道,编制专利布局与申请指引。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区申报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积极推动国家级半导体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引导建设半导体产业专利池。深化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标准与专利融合创新,鼓励“3010”重点产业链企业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国内技术标准制定。
三、聚力梯次培育,着力壮大优质企业主体
8.培育壮大质量领军企业。
聚焦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锐企业,建立完善多层次质量品牌培育梯队,服务20家以上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支持企业申报各类质量品牌项目,年内新增“江苏精品”不少于15个。指导2家企业导入应用《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导则》。在航空航天、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选树一批代表无锡质量的领军企业,引领产业链质量提升。支持“465”现代产业集群链主企业申报第6届中国质量奖、江苏省省长质量奖。
9.培育壮大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
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为重点,推进知识产权合规管理国家标准贯标工作。加强对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的服务、指导,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促进关键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供给,推动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2件以上。
10.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持续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走访服务企业600家以上。支持江阴市、锡山区、新吴区开展纺织行业质量认证服务矩阵构建、可降解塑料制品认证项目等3个省级质量认证创新项目建设。在高端纺织、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技术帮扶“你点我帮”活动,为全市100家企业提供“点单”服务,按“一品一策”“一企一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措施。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分产业链培训首席质量官800名以上,组织开展首席质量官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区域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提升。
四、聚力需求牵引,巩固提升质量基础设施
11.加强质检中心平台布局建设。
聚焦航空装备、先进材料、特殊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建设,支持传统领域质检中心转型发展。建成国家智能汽车交通运行安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江苏省先进通信系统与终端设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江苏省特殊化妆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支持锡山区建设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一体化服务。充分发挥全市22个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技术优势,定期开展产业链质量分析。
12.健全产业计量测试体系。
加快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江苏省人形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打造具备前瞻性的“一站式”计量检测高端公共服务平台。成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计量测试联盟。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双碳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制定一批计量技术规范,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5项。积极主导制定人工智能领域江苏省自驱动式管道CCTV检测机器人校准规范。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一级标准物质(标准光伏电池片)和国家计量副基准(巴氏硬度计)研究。
13.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深入实施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检验检测方法及装备研究应用,新承担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项目、江苏省市场监管局重大科技项目不少于2项。加快推进江苏省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电化学储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申报市场监管总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审机构。搭建皮肤外用制剂检测等技术平台,支持技术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五、聚力融合发展,加力拓展开放合作深度
14.优化涉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服务供给。
充分发挥“合格评定服务贸易便利化信息平台”作用,持续优化“锡企服务平台”质量认证涉外服务,提高CCC免办审批效率,助力企业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促进内外贸一体发展。支持电动两轮车出口东盟地区合格评定制度输出项目建设,引导质量认证机构积极参与质量认证“小而美”国际互认合作。深入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支持检验检测机构拓展与国际知名认证机构的采信互认,在光伏、储能等领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测多证”服务。
15.强化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
依托国家级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无锡分中心,开展重点出口产业、产品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分析与商标监测,加强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和援助,为外向型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海外知识产权分析预警不少于3份,对20件以上易被侵权商标分别提供30个以上国家(地区)的海外监测预警服务,助力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布局。高标准完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筹建机构建设任务。
六、聚力绿色发展,积极助推美丽城市建设
16.大力推动碳足迹碳标识认证。
持续推动输配电、电动两轮车等省级碳标识认证试点项目提质扩面,将碳标识认证范围拓展至纺织、塑料制品、储能产品等8个江苏省重点行业产品类别,助力企业有效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充分发挥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参与机构作用,推动更多认证机构提升能力,为绿色发展提供质量认证技术支撑。
17.推动特种设备绿色低碳转型。
探索建立特种设备制造企业数据库,积极培育领航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指导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焊接和无损检测技术,提高制造精度和生产效率。开展加氢站和输送氢气压力管道风险分析,提升涉氢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针对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特种设备,试点开展“沙盒监管”新模式,护航特种设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七、聚力系统集成,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18.促进数实融合赋能发展。
深化推广省级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试点(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建设经验,引导企业加快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不少于3家。引导企业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的挖掘与登记,探索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在人工智能领域、数字化产业转型的应用。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借助DeepSeek等大模型建立应用模型,进一步深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监管和消费者保护等场景风险评估预警,提升智能化计量、智能化检测和智能化服务水平。
19.优化知识产权和质量金融服务供给。
出台知识产权质物处置工作方案,升级拓展质押融资、证券、基金、保险等知识产权金融供给,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数据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扎实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知惠行”专项行动。推动设立知识产权科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分产业集群推广“苏质贷”“苏质融”质量金融产品,组织开展“质投相融”活动不少于3场。
20.加强检验检测机构服务创新场景应用。
建立检验检测场景能力清单与需求对接机制。支持检验检测机构联合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在先进通信、集成电路等领域组建检验检测联盟。依托“锡企服务平台”,持续推动高端储能、特殊食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低空经济等检验检测机构服务创新场景能力开放推广,链接更多优质资源,为各类新技术、新方法提供应用验证机会,促进场景贯通技术研发、中试熟化、项目落地。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