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新能源开发,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2025年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建设。以“沙戈荒”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是新能源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是新能源装机增长的基本盘。
2021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制定了规划布局方案,相继印发了三批大型风光大基地建设项目清单。
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50个基地项目已基本建成投产,装机规模超过9000万千瓦,其中沙戈荒部分建设规模4283万千瓦。
第二批风电、光伏大基地规划布局方案已于2022年2月印发,根据方案计划,以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为重点,以其他沙漠和戈壁地区为补充,综合考虑采煤沉陷区,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4.55亿千瓦,其中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基地规划装机2.84亿千瓦,采煤沉陷区规划装机0.37亿千瓦,其他沙漠和戈壁地区规划装机1.34亿千瓦。
2023年8月,第三批风光大基地项目正式启动实施。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第三批共有超43GW风光大基地建设项目清单下发,地区包括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包含预备清单)。
规划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提高可再生能源供应能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支撑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举措。目前,以“沙戈荒”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规模与分布如下:
基地分布与核心项目如下:
1、新疆
(1)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基地:
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于2024年底并网,占地76平方公里,年发电量69亿千瓦时,是单体容量最大的“沙戈荒”光伏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晚高峰可向川渝地区提供500万千瓦可靠电力支撑。
(2)哈密“疆电入渝”基地:
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之一,也是“疆电外送”的第三条直流通道。配套电源项目是国家规划的“沙戈荒”风电光伏大型基地项目。该基地项目依托“疆电外送”三通道,以基地型清洁型互补型、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为开发路径,规划装机1420万千瓦,总投资超1000亿元。
2、甘肃
(1)腾格里沙漠河西基地:
总规模1520万千瓦,含风电400万、光伏700万、光热20万及储能,是“沙戈荒”核心工程。
(2)腾格里沙漠第二外送基地:
基地遵循 “三位一体”方案,风电和光伏总规模约13GW、光热20万千瓦、煤电200万千瓦,配套一定规模容量的储能。
(3)陇东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
基地顶层设计是“新能源+储能+火电”协同运行,规划装机规模超1000万千瓦,含风电650万、光伏400万、煤电200万,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80%。
(4)巴丹吉林基地:
包括风电430万千瓦、光伏670万千瓦、光热20万千瓦,配置140万千瓦/4小时电化学储能设施,总规模1420万千瓦,配套甘肃至四川±800千伏特高压,新能源占比79%。按照风光火储一体化方式规划、建设和运营,以“点对网”方式打捆外送四川消纳。
3、内蒙古
(1)腾格里新能源基地:
基地项目总体建设规模为1200万千瓦,其中,风电400万千瓦,光伏发电800万千瓦,配套4×100万千瓦煤电作为支撑性电源。
(2)库布其沙漠基地:
总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包含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煤电400万千瓦及储能设施,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沙戈荒”风光基地。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送电约44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50%以上。
三峡集团与内蒙古能源集团联合开发的库布其基地先导工程已于2023年底并网发电,首创“光伏+生态修复”模式,实现“三级防护”立体治沙。
(3)鄂尔多斯中北部基地:
三峡集团主导,总规模1600万千瓦,配套储能系统,年发电量69亿千瓦时,可满足20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4、青海
(1)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
总规模1924万千瓦,风光火储一体化开发,新能源占比85%,总投资800亿元。项目建成投运后,每年可向广西输送约365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相当于广西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的14%,将有效缓解广西电力缺口。
5、宁夏
(1)腾格里沙漠东南部基地:
总规模1700万千瓦,配套“宁电入湘”±800千伏特高压,年外送绿电超36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占比50%。
(2)红寺堡风电基地: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腾格里“沙戈荒”固原红寺堡海原250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于2024年核准,年发电55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450万吨。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