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彭博新能源财经先后发布2024年全球风机市场份额榜单。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出的中企从“占据前五中的四席”到“包揽前四”无疑是最重要的看点。对于全球风电市场而言,这标志中国企业整体实力的进一步上升。
这场地位的更迭始于2022年,这一年包括美国、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相继出台了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旨在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资源。
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船舶运输成本以及供应链短缺导致风机价格大幅上涨,厂商的风机成本价已经超过招标售价,欧洲风电整机商大多面临亏损局面。与此同时,频发的风机质量问题进一步给予企业重重一击,成为欧美整机商洗牌的关键因素。
图一:风电观察制表,以2024年全球前十整机商为样本,空白处为该企业未进入当年前十,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整理
巨头维斯塔斯因此被迫交出全球最大风机供应商的宝座,西门子歌美飒创下其近六年装机量最低值,恩德则创下近四年最低值,GE短暂回暖,实现近五年的装机容量的第二个小高峰,此后便一路下滑。
彼时的中国风电迈入全面开展平价上网的第一年,装机量也进入到近年来的一个小低谷,但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整机商装机量整体快速攀升,和欧美整机商发展趋势大相径庭。
但也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整机商陷入价格战,成为过去三年讨论中国风机发展绕不过去的关键词,中国整机商牺牲价格的确换来了装机量的大涨,也换来了极低的净利润。金风是业绩表现最为出色的中国整机商,其2024年营收566.99亿元,净利润18.6亿,同比增长39.78%。
维斯塔斯2024年装机量大幅减少,但营收达172.95亿欧元(按财报发布期间汇率计算,约1315亿元),净利润4.94亿欧元(约合38.74亿人民币),同比增6倍;还有黑马恩德,其陆上装机持续上涨,利润暴增147倍达到2.96亿欧元(约合22.4亿)。
而西门子歌美飒及GE Vernova皆处于毛利减亏状态。
这一对比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和欧美企业各自的困局。
中国企业困在价格,眼看欧美风机价格上涨
当中国企业将视线瞄准海外市场,推出价格更低的风机之时,欧美整机商正为了从微薄或负利润中恢复过来,不断抬高价格。
2024年上半年,风机价格创2015年以来新高。根据维斯塔斯的财务数据,2024 年第二季度主机的平均售价为121万欧元/MW (约合人民币9400元/kW),高于 2023 年第二季度的104万欧元/MW( 8100 元/kW )的平均售价。
下半年,尽管材料价格下降,且多数航线的运费趋稳,但陆上风机价格仍居高不下,平均风机协议均价(包括安装成本)为110万美元/MW(约合7994元/kW),较疫情前水平高出38%,2023年这一数据还是99万美元/MW(约合7064元/kW)。
作为对比,2024年在中国大陆市场,机组价格虽有所回暖,但幅度远不及欧美。
根据风电头条统计的数据,2024年1-12月,央国企陆上风电项目(含塔筒)中标均价为1894元/kW,陆上风电项目(不含塔筒)中标均价为1513元/kW。
EPC价格随着整机容量、装机规模、地形与施工复杂程度、采购模式、是否包含建筑工程成本等上下浮动。2024年我国陆上大基地EPC工程均价在1700元/kW,集中式在2000元/kW上下。这样的机组供货价加安装成本较欧美差距甚远。
这一差距进一步说明我国风机行业自律的必要性。好在2024年第四季度,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平均中标价格分别环比回升6%和2%。“以价换量”终告一段落。
图二:中国已确认风机订单平均中标价格
另外,据彭博新财经统计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风机出口价格的中位数较欧美风电整机商提供的价格低28%,下半年这一数字达到32%,而2023年这一数值还是低20%。中国与欧美的价差持续拉大。
导致这一价差形成有多重原因,首先是下游开发商业主性质与目标不同,对市场的导向必然不同,如海外业主与金融机构对度电成本的评估与把控非常详细且复杂,国内整机商更看重发展规模和销售额。
其次,海外项目没有5年质保的概念,销售机组签订销售合同,运维机组签订服务合同。这就使得欧美整机商更关注整个项目的周期度电成本,出于自身利益,不倾向于压低价格。
而中国风机价格更便宜的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如我国产业链完善;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高,规模效应明显;同时产业链上企业众多,产能充足;且大型化降本能力的确十分明显,10MW陆风爆出超低价并不鲜见。
欧美企业困于质量问题与低迷市场,寄希望于陆风反弹
近几年欧美巨头装机量要么大幅下降,要么微增,是源于中国企业的竞争么?可能并不是。
关键因素是,一些整机商因严重质量问题导致装机量、订单量下滑,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美市场的不振。美国过去四年风电装机一直在持续走低,如今在特朗普的主导下,其风电产业更是遭遇政治冲击,处在僵局中。
图三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从2024年数据来看,美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49GW,较2023年还要增长33%。其中太阳能装机占据绝对主力地位,而风力发电较2023年进一步下降,仅约4GW陆上风电和132MW海上风电并入电网。
不过,美国清洁能源协会(ACP)发布报告中显示,美国有40 GW风电项目已处于待开发项目序列,其中20 GW的风电容量正在建设中。
特朗普削弱了联邦激励措施,但风电在州一级仍有一定发展动力,尤其经济欠发达的深红州,如得克萨斯州和爱荷华州。不过,海风项目前景在特朗普任期内都难言乐观。
近期,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撤销了新泽西州首个风场——Atlantic Shores海上风电项目的环境许可证,该项目原本于2024年10月获得联邦批准,总装机容量达2800MW,拟安装多达197台海上风机。
这也是特朗普发布海上风电禁令后撤销的首份许可证,将使该项目面临更多的延误和挫折。
另有民间组织盯上海上风场,要求审查全美首个商业规模海上风电项目——Vineyard Wind 1的合法性。
特朗普为风电甚至能源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迫使电力公司调整在能源布局方向。
此前已有丹麦沃旭能源、法国道达尔能源、荷兰石油巨头壳牌(Shell)、英国石油公司(BP)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宣布或暂缓或退出海风市场。
近期,德国能源巨头莱茵集团(RWE)也宣布削减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支出计划,公司到2030年将削减100亿欧元的投资,降至约350亿欧元,并将新投资的回报率要求从之前的8%提高到8.5%以上。
RWE约一半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位于美国,并正在开发新的海风项目,但因特朗普的原因,该公司已向马萨诸塞州监管机构提交通知,计划在其位于波士顿的美国海上风电业务部门裁员约73人,并将于5月6日之前完成。
美国海上风电行业的不安不断加强,只能将重点寄希望于仍有可能增长的陆上风电。
2023年,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陆上风电相关负责人曾表示,陆上风电即将触底,未来前景光明。基于通胀法案的背景该咨询机构做出乐观估计,在2024年大批风电项目将在2024年启动,2025-2026年完成。
从结果看,2024年的陆上风电仍处在触底阶段。行业将希望寄托于2025年全球(除中国大陆外)陆上风电市场的反弹。
图四:全球(除中国大陆外)陆上风电新增装机预测,2020-2030(GW)
虽然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预计到2025年全球(除中国大陆外)陆上风电市场将接近50GW,但也谨慎表示,还不能说2025年就是行业的转折点。
欧盟2024年风机新安装量低于预期,也同样希望2025年成为风电装机的转折点。
电网拥堵、许多国家的许可持续性问题,以及艰难的财务状况,使得风电推进的速度比政府预计的慢得多,欧洲风能协会预计,在2025-2030年期间,欧洲每年平均将建设31GW的新风力发电场。
图五 来源:欧洲风能协会2024年统计数据及2025-2030年展望
若欧美风机市场真能如预期的一样反弹,将给欧美整机商带来新的增长点。
国内整机商破局,必需准备不同打法
近年来,中国市场在全球风电市场占比逐步上升,已从2019年的33.7%提升至2023年的43.4%。其市场增速也远超海外,一骑绝尘。
图六:全球风电装机(万kW)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近几年,国家一直着力提振内需,中国的内部消费永远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沃土。随着价格战的熄火与企业供应链的完善,整机商迎来业绩复苏的信号,仍要避免价格战重燃。
与此同时,2025年逆全球化已成为全球既定事实,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正在全球范围内挥舞关税大棒。
海外市场的高利润伴随的也是高风险,中国的价格优势不代表就能在海外市场开拓上占据绝对的竞争优势。
“海外市场的业务生态与国内完全不同。”金风国际董事长吴凯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整机商像在国内市场一样,不惜一切代价地降本,并认为只要成本降下来就能打开国际市场,那么中国整机商可能收获的不是国际市场的成功,而是巨大的经营风险。
与此相对的是,如果企业完全按照国外生态做市场,那么中国整机产品在理论上不应该比国际同行便宜很多。
中国整机企业国际化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还需要时间。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