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能建氢能源公司副总经理刘大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氢能人发挥我们的特长,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快速转型、技术迭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氢能的工程应用方面,可以说我们的经验领先全球。”
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直接制氢科研项目在青岛建成试运行、国内首个百千瓦SOEC电解水制氢侧线装置在中原油田示范运行、世界最大输量绿氢管道康保至曹妃甸氢气管道工程计划2026年底建成投运……最近4个月,我国氢能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在工程项目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刘大为初步估计,到去年年底,我国有超过700个绿氢项目成功获批。“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国内第一桶绿氢早已生产出来,已建成的绿氢项目产能超过10万吨/年,中国能建的多个绿氢项目将于今年正式投产运营,而国外的项目还停留在PPT上、图纸上、规划上和中试平台上。”在他看来,我国正在通过工程技术的应用,逐渐形成氢能真正的突破,慢慢改变着生产生活,进而实现能源革命。
氢能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对国内政策的创新驱动表示兴奋。
他认为,不光是政策刺激和技术革新,还有市场化电价,都对氢能产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目前绿氢的成本中绿电成本约占70%,随着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新能源的电价越来越低廉,甚至在多地出现了负电价,这给氢能提供了一个真正能够进入千家万户、进入生产生活、进入工业应用、进入民间应用的契机。”
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整合、技术迭代,取得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氢能成本,提高氢能的安全性,加上对工业链的补足补齐,从而使得氢能能够成为像煤、汽油、天然气一样走进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我们将通过太阳能和风能获得取之不尽的绿氢,而价格将比煤制氢还要低廉。
这种情形,原本在刘大为以前的想象中,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现在可能只要三五年。”
氢能产业链涉及制、储、运、用等多个环节。“产业链的负荷不是由长板,而是由短板来决定的。”刘大为表示,中国能建正在积极推动上下游协同,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2024年11月26日,中国能建氢能研究院成立,围绕氢能全产业链,聚焦氢能产业卡脖子环节、工程项目增值创效环节、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工程项目急需技术“两环节两技术”,打造源网荷氢一体化、氢电耦合系统化、氢基化工绿色化、应用场景多元化、多能互补融合化的具有能建特色的国际一流氢能研究院。据刘大为介绍,研究院由6位院士领衔,同时在氢能技术链多向发力。
刘大为表示,中能建目前正在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未来将内部依托氢能研究院、设计院等兄弟单位,外部与国内国际合作伙伴,形成一个长距离、跨洲际的全球氢能生产、储运和交易平台。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