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光伏淘汰赛下半场:异质结“夹缝生存”,钙钛矿能否助其逆风翻盘?

   2025-04-14 世纪新能源网段伟林5200
核心提示:HJT降本任务更加急迫,而叠层技术或是HJT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后突破口

随着光伏淘汰赛步入后半程,企业之间的较量逐渐成为存量博弈,每一次出招都显露锋芒,并直指对手命门。

当TOPCon凭借规模优势跑马圈地、BC技术以效率天花板抢位时,身处中间地带的异质结阵营正演绎"第三条路线"的生存哲学。3月以来的几个行业动向正勾勒出这场技术拉锯战的最新图谱。

一是,异质结760W+联盟升级,宣告量产竞赛的再提速。3月异质结“十三太保”华晟新能源、明阳、国电投、通威等第十次齐聚并发布“异质结领跑计划”,明确将740W+俱乐部升级成760W+,并确定了技术进阶的“三步走”战略。

预计到今年6月,异质结量产线出货功率将提升至740W,组件效率达到23.8%。到年底,量产线出货功率将达到750W,组件出货效率将超过24%。因此,按照俱乐部的规划,异质结阵营将在今年实现组件功率再提升20W。

作为对比,TOPCon龙头晶科能源近期也在答投资者问时表示,公司TOPCon三代产品相较行业未升级产品可提升功率20-30W。

不同阵营紧咬差距,继续开展贴身肉搏。

二是,华晟新能源创始人徐晓华公开呛声BC技术,其背后也反映了市场裁判权之争。针对陕西省出台的领跑者计划暗中“扶持”BC技术之意,徐晓华从组件综合效率、客户投资回报、避免内卷式竞争等多角度驳斥BC技术,并指出,“技术路线如何分高下,市场上见,交给客户来选择。”

三是,叠层技术路线暗战升温。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在叠层技术方面有所动作,钙钛矿叠HJT还是TOPCon是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以想见,企业间竞争已经刺刀见红,不同阵营继续集中火力。无论是对BC还是HJT,2025年都是至关关键的一年。

硝烟未散,战鼓再起,这一代技术之争还未盖棺定论,下一代技术已在逼近。

央国企集采放量,降本速度定生死

对行业而言,让客户先把异质结产品用起来,才有可能下一阶段大规模去推异质结。对企业而言,先拿订单把工厂产能跑满,保证开工率,只有充分订单才能活下去。

据了解,2023年全国有15个异质结组件项目招标,采购容量约4.24GW。2024年各家央企给出了约15GW的集采招标量,较2023年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宣告异质结进入规模化出货阶段。

对比供给端来看,截至2025第一季度,14家异质结760W+俱乐部成员产能总规划超100GW,实际落地约40-45GW,除华晟、日升外,其他企业产能相对分散。

异质结非常需要下游市场放量。去年曾有异质结企业高管预测,2025年国内异质结招标量预计将达到50GW。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有包括中国电建、新疆太瓦、山东高速能源发展以及大唐进行了异质结光伏组件的招标/开标,总规模超过2.69GW,占比3.74%。与此同时,TOPCon招标/开标占比约在85%,BC约在1.6%,其余则为P型、轻柔组件或未明确设备要求。

在价格方面,异质结上下浮动不小。3月5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2025-2026年度光伏组件框架采购标段二-2GW N型异质结光伏组件中标候选人公示。

大唐此次开标的TOPCon组件的最高价为0.705元/W,HJT组件的最高价为0.723元/W,BC组件的最高单价为0.750元/W。异质结集采价格创下新低,其与TOPCon溢价已缩减至2分左右。

而在4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新能源(北京)有限公司2025-2026年度光伏组件集中采购中,HJT则与BC同台竞争,二者价格基本等同,较TOPCon仍有5-6分的溢价。

高溢价往往意味着技术处在“导入期”,需要政策支持或差异化场景验证价值,而低溢价则标志技术进入成熟期,通过规模化与降本争夺市场份额。

从以上招标能看到一个趋势,异质结的规模化发展仍处在过渡期,其降本增效紧迫性进一步增强。

2025年必将是异质结发展的关键期,是走向“一超多强”还是“三足鼎立”的格局取决于成本下降速度与企业间博弈结果。

异质结要想大规模量产,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成本与TOPCon 持平,组件功率至少超出25W 以上。同时下游客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高功率或低功率组件。

五大六小等央国企对产品选型有着自己的需求特征和质量体系,必将在未来集采份额中体现出来。

而对异质结企业而言,最关键的还是降本速度,国晟世安副总经理张忠卫去年9月份介绍,异质结装备的单线成本在3亿元左右,2025年有望降低至2亿元以下。安徽光势能董事长赵学文也曾指出,“到2025年上半年,HJT电池片成本将与TOPCon持平。”

根据国金证券测算,HJT组件端总成本约为0.73元/W, 与TOPCon成本差距缩窄至0.05元/W以内,预计到年底成熟产线上HJT 组件总成本有望降至0.67元/W以下,相比同期TOPCon组件成本缩窄至0.03元/W左右。

企业抱团破局,试图三线突围

在N型初崛起时期,行业讨论的一直是异质结和TOPCon的角逐。自从隆基引领BC崛起后,异质结似乎正在渐行渐远。

BC与异质结阵营差异非常明显。隆基以其行业地位及自身体量为BC扛起大旗,其在培养市场对BC的认知上功不可没。

虽然华晟在异质结领域的贡献不可小觑,其一直秉持开放态度,拉着产业链上的材料商、设备商配合推进技术发展,但其仍是初创企业,不具备振臂一呼的能力。

市场对于异质结的特性认识不足,产业链体系不完善带来的成本较高,是异质结面临的主要问题。

成立俱乐部,尝试相互合作打通供应链是异质结企业的破局之路。

与此同时,异质结企业也正在寻求一个“差异化”突围的路径,如:

其一,探索垂直安装场景。异质结拥有比TOPCon还要高的双面率,可以达到90%甚至95%。因此在主战场集中式场景外,异质结还可应用在如幕墙、栅栏、高速公路等项目中。

今年2月,华晟与闳扬集团签订了一份不低于3GW的异质结组件的供货协议,其中部分就将采用垂直安装方式。

根据华晟的介绍,该项目充分利用异质结发电效率高、双面率高等特性,通过双峰发电优势减轻整个项目在午间时段对电网的冲击及配储压力,更能有效减少投资成本。

其二,异质结的专利问题。对比其他技术路线,异质结早期的基础专利已在2023年全面到期,技术底层进入“开源时代”。由于专利安全性高,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海外市场的新建本土产能都转向异质结技术。

其三,异质结生产的碳足迹低,主要得益于超薄硅片、低温工艺、双面对称结构等,这是异质结特质化应用场景的又一突破口。

“异质结技术使用最简工艺、最省物料、最低能耗生产最低碳足迹的最佳光伏产品,最为环境友善。”徐晓华曾指出:“相较于其他技术,异质结因其技术特点,能在海外高基建成本、高能耗成本、高人工成本的国家展现出极度显著的成本优势。”

钙钛矿,最有可能带飞异质结

目前来看,仅凭HJT技术在市场突围,难度仍然不小。

当下,光伏巨头们往往多路线布局,自从隆基、爱旭打出BC的气势后,已有不少场外龙头看上了BC赛道,开始了明里暗里的布局。

而在异质结方面,头部企业往往会瞄准叠层路线。当下,HJT的进一步升级主要有两条支线。其一,是HJT与IBC的结合,不过其是支线升级技术,将主要应用在高端单面组件市场。

其二,HJT与钙钛矿叠层技术,是异质结的主线升级技术。华晟首席科学家王文静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言,异质结、钙钛矿都用ITO薄膜,叠在一起省一层ITO,两者天然匹配。目前实验室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全都使用了异质结技术。

从实验室效果看,隆基绿能已于2024年再次刷新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世界纪录达34.6%,这对异质结的效率提升达到8个百分点以上。

今年2月,东方日升宣布其研发的钙钛矿/晶硅异质结叠层太阳能电池实现了30.99%的转化效率,并计划在2027年推出功率达850W以上的钙钛矿叠层电池。

华晟的速度还要更快,按照徐晓华3月份所言,华晟宣城基地已打通“异质结+钙钛矿”叠层100MW中试线,并预计于今年下半年向央企客户交付首批异质结叠钙钛矿实证组件。

图源:协鑫

TOPCon没有ITO,要与钙钛矿叠层需多加一层ITO薄膜,成本更贵,对其本身的钝化也不好,难度会增加。但随着技术发展的深入,TOPCon也开始争夺叠层电池最佳选择的桂冠。

实际上,钙钛矿叠层方面最大的玩家,协鑫光电早在2023年11月就推出了效率达到26.17%的叠层组件,据透露该叠层由钙钛矿叠TOPCon。

在那时,TOPCon、HJT、BC技术路线之争甚嚣尘上,协鑫光电董事长范斌博士曾表示,未来谁的性价比更高,钙钛矿叠层组件就会选择谁。

如今协鑫光电已开始正式推动叠层组件量产下线,天合宣布其研发的210大尺寸钙钛矿/晶体硅两端叠层电池组件(面积3.1 m2)功率突破800W,下一代技术发展提速。

不同技术最终比拼的关键还是性价比,HJT降本任务更加急迫,而叠层技术或是HJT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后突破口。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