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在赵家屋顶的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
一个家庭发电厂的尴尬
上海人赵春江花了20多万元在自家建了个发电厂,然而,这个中国绿色家庭电厂的“孤本”却面临着无人收购的尴尬。
5月初,记者探访了全国目前唯一一个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自己发电并且与国家电网实现并网的家庭――赵家。到目前为止,这个“电厂”已经发电超过4000度,光照度良好的白天除了自给自足,大约还有1300度输送到国家电网。在太阳能无法施展能量的晚上,则用回国家电网的电。
但由于目前我国对于太阳能发电等“绿电”利用的政策配套尚不完善,这家“电厂”却面临着发多少电就要多交多少电费的尴尬,整个家庭上交的电费不减反增。
在全世界太阳能发电推广最快的日本,有超过1/6的家庭都已经成为“绿色家庭电厂”,但中国却仅有这个“孤本”。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子板生产基地,其中95%以上都用于出口。与许多“中国制造”一样,中国的光伏产业正行走在“把绿色产品供给了国外,却把污染留在了国内”的道路上,业内的专家为此而忧心忡忡。
这个家庭太阳能“电厂”的工作人员只有一个:赵春江。博士,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中国太阳能研究领域的权威。他是这个“电厂”的总设计师、总经理、维修工和抄表员,而一家老老小小7个人则都是这个“电厂”的用户。
只有一个人的发电厂
“我老婆真是太浪费(电)了,这个家里光冰箱就有3台。”当本报记者走进这个位于上海莘庄“阳明国际花园”的“电厂”时,赵春江笑着“抱怨”。
5月的上海正是春雨连绵,记者到的那天上海降温,一大早就下起了中到大雨,天空一直笼罩在阴沉沉的云层中,在这样的天气下,太阳能电厂能正常运转吗?
“今年以来,唯一没有发电的一天是1月30日,电子板上积了雪。”赵春江告诉记者。根据气象记录,在1月30日之前的五天时间里,上海遭遇25年来最严重的雨雪冰冻天气,并在29日下了一场大雪。
打开赵春江的《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运行情况报告书》(2008年第1季度)可以看到清晰的记录:无故障连续运行91天,1月30日因光伏方阵积雪,发电为零;系统发电量:736.7kWh。也就是说在一季度赵春江的“电厂”发了736度电,加上去年的3159度,至今这个“电厂”已经发电超过3800度。
一般一天可发电10度
“今天这样的天气估计一天能发2度电左右,我们来看一个普通的天气,这样比较有代表性。”赵春江在一大堆的数据中检索,“你看3月31日这天,我们可以看到早上6时30分记录的电量是0.00度,6时35分记录是0.005度,这就表示太阳能电子板开始运作了,他开始吸收阳光转化为电流。”
“刚转化出来的电流是直流电,通过一个逆变器把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也就是我们家庭使用的220伏电压的电,这个时候电就通过电缆四处跑了,哪里需要用就去哪里,可能去冰箱的机会大一点,因为那个时候一般家里只有冰箱在用电。”赵春江尽量以最简单的语言向记者解释太阳能发电的运行过程。“很稳定,与国家电网供的电一模一样。”
“你看,一路越发越多,一直到18时25分,10.38度,以后一直保持这个数字不变,这就表示停止运转了,因为天已经太暗了。3月31日发了12个小时,总共发了10.38度电。”赵春江说,“夏天,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去年最高的一天发了17.5度电。”
由于电是不能保存的,所以当自己家的“电厂”到晚上不再运转后,赵春江家的电器就直接转为使用上海电网供的电了。白天家里消化不了的电量,也直接上网输送到国家电网。
“我估计我们家发的电,2/3是自己家用的,1/3送出去了,先到我们邻居家,我估计还没有走出这一栋楼就被用完了。”他笑着说。
一个电厂投资了26万
赵春江住的小区由12层的小高层组成,他专门买的是顶楼的复式单位,“当时买这个房就是为了搞太阳能发电,自己进行了建筑一体化的设计。”
记者在楼顶看到,原来的平台沿着斜斜的屋顶被设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