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思远
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一座占地超过5000平方米的光伏电站出现在这片大漠戈壁中。这座容量为200MW的光伏电站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意外的是,其运营商却是一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新进入者: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
对其母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来说,这是一次突破之举。该集团主营业务为水电,目前已经拥有超过10GW的水电装机容量。但从2007年起,中电投分别在西宁和西安上马了多晶硅和电池组件项目,今年正是投产之年。而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从水电业务延伸到光伏电站,昭示了这家央企进军光伏产业的雄心。
动力来自于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对可再生能源配额的要求。该规划要求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所拥有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到2020年应达到其发电装机总容量的8%。
中电投并不是孤例。去年9月,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计划投资50亿元建造1400MW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基地,地址选在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占地500亩。国电旗下也成立了从事多晶硅、电池、组件生产的子公司。除此之外,其他能够与运营商进行资源对接的央企也纷纷涌入。中国建材集团正在成都双流建设80MW的薄膜电池生产线,预计2013年投产。更早进入的是中国兵装集团子公司—天威集团。早在十年前,天威已通过合资、投资、收购等方式陆续进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投资的企业中包括英利。2007年7月,天威新能源在成都市双流县成立,正式开展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在内的光伏制造业。现在天威新能源产能为500MW至600MW,在国内位于二线光伏企业的阵营。11月15日,天威新能源总经理高正飞在全球客户年会上告诉《环球企业家》,中国兵装集团对天威新能源的期许是,2015年跻身全球前五。
为什么央企会成规模进入这个陌生行业?Frost &Sullivan咨询公司分析师曹寅对记者说:“央企下游能保证装机,有进入光伏制造端的驱动力,想把产业链上的钱都自己赚。”但凭借强大资本和下游终端优势,这支国家队能否在多变的光伏市场上一路凯歌?
中国光伏制造业的主角一直是尚德、英利、天合、赛维等数家在美上市的民营企业,行业处于高度市场化竞争的状态。高正飞承认,先进入的企业取得了先发优势。比如资本市场的认可、品牌的建立以及规模的形成,但国家队的闯入或将改变市场格局。
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小企业。一位光伏电站负责人说:“这些有实力的企业(央企)进来,价格竞争太激烈,小企业竞争不过的就淘汰掉。”
一线企业同样受到不小的冲击。2010年年初,英利董事长苗连生就向内部员工传递出信息,央企进入将会对行业产生冲击,英利上下需好好应对。事实上,国内光伏市场开启后,英利成为最大赢家,是今年给国内光伏电站提供组件最多的供货商。天威新能源紧随其后,以10%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
高正飞介绍,在光伏电站建设最火热的青海,天威几乎拿到了所有业主的订单。光伏电站下游运营主要由央企把控,天威具有央企间资源对接的优势,能在国内市场上打下漂亮的一仗,国内市场业绩好过很多一线企业。
光伏产业未来的故事会重演风电领域的一幕吗?中国风电设备制造的两大巨头华锐和金风都在今年遭遇业绩大幅下滑,后进入者—国电旗下的联合动力在今年发展势头凶猛,极有可能跃居前三。原因就在于,许多国电运营的风电场都会优先把设备订单给予联合动力。
易凯资本董事总经理赵文挺认为,光伏产业的格局演变路径极有可能如风电。风电市场真正发展于上网电价确定之后,市场以国家队为主导。而光伏上网电价在今年确定后,五大发电集团也会从下游运营渗透到制造环节。赵说,现在已有国企买方通过他们在光伏领域物色收购对象。
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会长罗之彤认为,国字头企业做光伏制造走的是垄断路线,通过下游市场来控制。加之资本实力雄厚,可以通过收购整合来快速扩充产能。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央企现在才刚刚闯入到光伏制造领域,至少花三四年的时间才能赶上现有光伏巨头的产能。而在光伏产品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在,所有企业比拼的只有两个要素:价格、质量。而在这方面,尚德、赛维、英利等更具竞争力。
曹寅认为,现在一线的民营企业不会完全国有化,但有国有资本参股的可能。“央企肯定会在其中分一杯羹,但不一定最终是占据主导位置。”曹说。与尚德、英利等在海外市场深耕多年的企业相比,新进入的央企在海外市场毫无品牌优势,而海外客户对品牌又极为看重。
此外,从运营模式来看,光伏电站运营不一定仍是风电的“大电站”模式。曹认为,未来或许会出现颠覆式的运营模式,或许不会由几家电力央企集中控制。若央企终端优势失去,对制造环节的产业格局的影响也会相应削弱。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