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时代到来阵痛后就是春天
事实上,尽管再三强调外部因素对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冲击,但国内多晶硅企业本身也并非无可厚非。
赛迪顾问工业化研究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多晶硅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洛阳中硅、徐州中能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这类厂商虽不具备与国外传统多晶硅厂商完全抗衡的能力,但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且具备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第二类则是技术落后,完全不具备竞争实力,完全是为了抢搭多晶硅暴利时代快车的中低端多晶硅企业。而恰恰就是国内这第二类多晶硅企业,在外需本就萎靡的背景下,进一步拖累了国内多晶硅产业。
在此轮暴跌中,就出现了中小厂商抛售导致多晶硅价格进一步下跌的现象。广发证券首席分析师韩玲提到,外部需求萎靡导致的多晶硅价格下滑,使得部分厂商开始通过降低现货价格刺激需求,但由于下游厂家仍有长单在手,现货成交量有限,多晶硅需求依然不振,这时部分多晶硅厂商更进一步开始降低长单价格,形成多晶硅价格恶性循环,最终不仅市场需求依旧疲软,多晶硅价格也在恶性竞争降价中一路走低。
浙江一家小型多晶硅生产企业总经理就表示,该公司目前多晶硅的报价为30万元/吨。他称,确实听说有些厂家以27万元~28万元/吨的价格出货,不过由于无法承受过多的亏损,低于30万元/吨他不会考虑销售。
即便如此,这仍只是国内多晶硅产业体制问题的冰山一角。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师表示,正是在前两年多晶硅暴利驱使下,国内厂商特别是中小低端厂商一窝蜂抢产,但大量投资未投向提升技术、降低成本,而是用于规模扩张,加上多晶硅初期投资具有总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达产时间长三个特点,往往不能及时根据下游需求调整产能,结果不仅导致产能过剩,且生产成本高于国外企业,为本就萎靡的外需市场带来的价格暴跌雪上加霜。
因此,宋亮表示,尽管国际环境给国内多晶硅厂商带来了压力,但是也暴露出了国内多晶硅产业长期的问题,“现在正是产业肃清的好时机,要充分利用目前的外部压力,挤掉国内多晶硅产业低端、高耗能等多余产能,期间必然会有阵痛,但只有整合才能令国内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也称,外部市场萎靡令一些成本控制能力不强的企业不得不停产,甚至退出该行业,而一些有实力的大型多晶硅企业正好借此逆势扩张产能,乘机提升市场份额,创新生产技术,采用冷氢化生产方法,尽量降低成本,在行业洗牌中度过难关并更好地生存下去。“毕竟,在美国、中国等亚太新兴市场的带动下,未来光伏市场仍将保持很高的活跃度,对多晶硅的需求量将逐年递增,因此多晶硅仍然是一个潜力无限的行业。”宋亮说。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