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中国绿色经济的未来

   2012-01-31 麦肯锡23190
核心提示:日前,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合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绿色经济展望论坛暨气候融资报告发布会》。
  日前,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合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绿色经济展望论坛暨气候融资报告发布会》。绿色经济—一种环境合理性与经济效率性在本质上相统一的经济形态,将成为21世纪持续经济发展的主导形态。绿色经济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基础之上的、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使中国以绿色化和生态化的整体发展态势直接融入全新的持续经济发展形态,是中国21世纪的宏观经济战略决策。

  政策强调绿色、发展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

  中国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二氧化碳能耗下降20%的目标,实际上我们在2010年底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9.1%,接近承诺的20%。意味着中国通过节能,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5亿吨。

  中国 “十二五”规划再次特别强调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实际上也是首次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足以说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同时也是作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 “十二五”规划发出的明确信号,就是绿色、低碳、发展,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的约束,必须要有危机的意识,同时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

  规划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是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第二是适应气候变化;第三涉及到国际合作。

  讲到减缓气候变化,我们也确定了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17%的指标要求。同时规划提出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11.4%,以及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

  在适应方面,一个总体的要求要制定国家总体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把适应气候变化统一化,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当中去,要在生产力布局重点的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只有这样可以减少气候发生变化所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要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在适应重点领域,主要涉及到农业、沿海地区,相对来讲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多。

  “十二五”规划还特别强调了国际合作,一个方面要积极推进气候公平制度的建立和气候国际变化进程往前走。按照公约的框架来开展进一步夯实应用气候变化的国际基础。同时,还是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技术方面开展相应的合作,同时要加强南南合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助之手,共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这样一项严峻的挑战。

  德班会议的成果最大的意义在于继续坚持了多边规则的机制,坚持了公约议定书,坚持了双轨制,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尽管面临经济危机、欧债危机、美国国内大选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还是愿意通过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挑战。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

  中国的发展包括绿色经济,要做什么?我认为大致有几个任务。

  1、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包括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等等。预计我国对这类产业的企业所得税将有一些优惠。比如可以安排投资抵免的方式,考虑对投资额按照一定的比例,如10%左右抵扣企业所得税。

  2、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的税负现在大约为20%,而一般企业所得税税率是25%,下一步我们对中小企业可以考虑继续降低。

  3. 考虑新型税收调整经济结构。可以通过实行碳税,环保税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碳税的对象主要是煤炭、天然气。起步时可以实行低税率。环境税则可以通过费改税的方式来征收,抓重点,低税率。

  同时,政府税收会大量加强民生支出,并通过各项手段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投资补助、股份投资、保证贷款、政府采购等等。

  中国现在对低碳,对环境节能的投入很多,将来会越来越多,我们要一定加强管理,通过绩效评估,通过过程的控制,使中国财政有限的资金花的更好。

  大投入的效果

  环保部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庆丹:

  绿色经济是一个转型的概念。这个转型包括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那种粗放、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向低排放低污染转变,同时政府职能也面临转型:第一,环境监管必须到位、必须公平、催生治污市场和产业需求;第二,环境治理成果要有经济效益,保障市场机制真正启动。

  经环保部测算,“十二五”期间,绿色经济能够带动3.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而如何使巨额资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值得有关各方深入思考的问题。

  麦肯锡全球董事张海濛: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1年11月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资源方面所投入的资本需求会越来越大。世界已经进入能源价格飞速上涨的阶段。人类共同面临一个问题是怎样确保足够的资源应对经济的发展。资本从哪里来,如何有效利用,寻找适合的商业模式,从金融和经济的角度来看,怎样用增量的资金可以持续投入到这一领域来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提上日程。

  中创碳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喜鹏: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很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让人非常鼓舞的规划。可以预期的是,国家会投入大量的公共资源来为整个绿色经济提供资金和研发技术,然后做一些示范项目给大家做参考。

  政府在整个绿色环保领域投入并不少,却很少有真正的“发展”效应。比如说研发出低碳减排的技术,却很少被真正的市场化。同时还存在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我想说,好政策、好技术和现实似乎缺了某样东西把它们连接起来,它就是商业模式。根据我的个人实践,成熟的、好的、能充分调动资源,发挥其杠杆性的企业是非常少的。比如大家说的CDM是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也不过才过了两三年,现在又面临着变革。

  整个绿色经济低碳领域其实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想使它可持续发展,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资金、政策的叠加,这中间需要用一个非常复杂和细节的商业模式串起来。我觉得无论是研究机构、私营部门,还是公共部门,大家都能多投入一些精力和时间。

  中国绿色融资可以另辟蹊径

  从联合国的统计来看,2009年 和 2008 年,仅仅对清洁能源的新投资就分别达到 1620 亿美元和 1730 亿美元。 2010年,投资额估计将创纪录地达到 1800亿 至 2000 亿美元。更值得关注的是,非经合组织成员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占全球投资总额的比例从 2007 年的 29% 上升至 2008年的 40%,而其中的绝大多数投资来自巴西、中国和印度。

  上述环境署的数据从侧面体现出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对于资本的渴求。尽管全球绿色经济转型或催生万亿美元级的庞大市场,但对于中国绿色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而言,当前的融资困境却是无法避免的头等难题,无论资本市场还是政府补贴,可能都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实际上是国际气候融资筹集和运用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政府也从各方面提出了减排,出台了刺激政策,带动了国内的气候资金投入。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中国绿色经济转型持如此乐观态度。有些业界人士表示,绿色企业从资本市场或是投资机构获得的资金仍然有限。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

  在国际融资层面, CDM将会逐渐减少,如果不积极寻求转型,寻找其他的渠道,可能会面临一个相对滞后的时期。而对于私人部门投资的风险评估是不足的。从国内融资层面来看,目前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很大,但还是有差距,尤其在科研投入方面比较少。国内的政策资金,比如说主权财富资金以及政府引导资金这些公共部门的新渠道,还是处在初级阶段,效果还有待观察。虽然气候融资方面财政的支出大,金融所提供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绿色中小企业面临融资瓶颈。对国内私人部门投资的监管手段和引导方法都不够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王遥牵头撰写的《2011中国气候融资报告》以实现气候融资“政府绩效、金融商机、顾问收益、企业绩效,居民效用”的多方共赢为核心治理目标,提出了关于设计气候融资的治理结构,尽快明确监管框架;加强多边、双边合作谈判力度,充分利用国际气候资金;设计碳交易机制,大力发挥碳交易市场的金融功能;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资金兼顾“减缓”和“适应”两个领域;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提升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充分发挥现有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或考虑设立政策性绿色银行;推进绿色信贷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及经济绿色转型;建设绿色证券市场,发挥资本市场绿色融资作用;充分开发其他金融工具和融资手段,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融资现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提出: 1. 积极拓展资金的来源,包括一些创新性的融资机制; 2. 提高资金的效率;3. 减少资金风险。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王靖:

  对于绿色企业和项目面临的融资问题,交易所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一方面有节能项目的储备,一方面有金融机构的储备,一方面还有咨询第三方的中介认证。

  我们提出六种有效的融资模式。一个就是抵押融资,第二就是节能项目保底,第三保证保险,对你的节能收益,保险公司进行担保,银行在这方面比较放开,第四收益买断,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按方向,金融机构可以一次性买断。另外还有两种分别是信托计划和融资租赁。

  对投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可隽:

  中国要大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并不新奇。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实现用能技术先进化从而提高能源效率,然后促进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发展核电和容易被人忽略的低碳化土地利用。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结合中国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而相应推行配套政策。具体来说有:

  1. 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包括了发改委产业政策、投资引导、碳税或相关税收设立、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政策:主要是“十二五”规划能耗降低目标以及各个产业具体规划。

  3. 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核能:2020年规划远景250GW风能发电能力以及50到80GW 光伏发电能力

  4. 发展推广碳捕捉以及储存技术(CCS)

  5. 提倡推行低碳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蕴含着实现低碳经济的机会。

  首先,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提供的坚实后盾。2020年中国的GDP会达到131万亿元,而低碳所需要的投入比我们按照GDP的1.5%或者2%都低得多。

  第二,令人欣喜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各类低碳技术的发展,超过了我们模型的预期,并且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成本下降。

  第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日常生活舆论焦点的广大影响,社会合力能够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绿色化、低碳化。

  因为低碳经济的推动,中国的低碳产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不仅工艺成熟,成本较低而且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比如中国紧凑型节能灯占全世界的80%,LED灯现在成本最低。再比如光伏产业的技术,中国差不多百分之百是自主创新,最新的光伏技术都在中国。中国很多产品,质量高价格低,很有竞争力。这也是世界各国都来买中国产品的原因。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政策引导催生了低碳相关产业,而低碳产业发展壮大又反过来能够助推中国低碳经济的稳步前进,互为促进。

  以一个传统清洁能源水资源和污水管理与利用为例,

  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张海濛:

  水投资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方面的投资是增加水的供应,包括水利工程甚至是农村打井。第二块就是水资源综合管理,对需求的管理,在同样生产量的情况下减少对淡水资源的使用。另外就是污水处理。

  我们对于“十二五”期间有了一些展望,有一些已经实现了,有些可能在后续的政策中可能会逐步实现。我们认为,市政工业用水的效率还会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水价这块,供应水还是有两倍多的一个上涨空间。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认为水质改善和节水项目这两块加在一起,可能总的需要投资量差不多在9000至10000亿元的规模。所以,节水和污水处理在“十二五”期间所构成的投资需求,占了整个节能市场一半这样规模。

  我们挑了五类,一类是工业的污水处理,工业的废水处理厂和一部分的工业过程用水的回收利用;第二类是市政管网堵漏;第三是钢铁行业,钢铁行业一个是干熄焦,一个是干法除尘,还有一个耗水大户是造纸行业,还有一个是电厂,这里头也有两块,一块是干式排渣,还有一个是干法冷却,还有就是工业的冷凝水回用。

  我们看到了这些技术目前的投资规模和大致的回收期。目前水价的情况下,你的项目收益往往是水价越高回报越好,如果水价不变,其实大家所看到的九种节水或者是污水处理的投资项目,大部分可以有不错的投资回报率。像冷凝水回报,现在是两至三年。比如说像电厂的干式排渣在五年以内,有些项目回报期可能会长一些,比如说市政管网可能要十多年。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低碳学组秘书长崔大鹏:

  低碳发展的机遇很多,刚才说水方面有一万亿,而节能市场,经过粗略估计至少有两万亿。节能包括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城市将是一些数字化城市,通过统一平台实现节能,智能交通等。

  宁波象山县大目湾是一个新开发区。它有一个自己的指标体系,根据自身特点搞生态旅游、养老保健。北京第一个CCS和CCU项目在高碑店,可以把二氧化碳做成干冰,其纯度可以做啤酒,这个成本很高,只是试点项目,做商业项目肯定不合算。石林附近建了一个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杭州市自行车项目也搞的非常好。无锡有一个亮点,江南大学有一个低碳校园,这个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也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从源头减少排放,增加碳的吸收,研发低碳排放的技术,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交通和能源建筑等体系,更好地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也通过作为体制和机制的一个方面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同时还要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通过提高意识,使全民全社会自觉参与到走绿色低碳发展的行列当中,落实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产方式,从而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活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