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大扩张“堵不如疏”
3月14日上午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原稿中的“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说法已经被改为了“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这一改动符合业界人士期待,亦在情理之中。但中国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远非这一句话所能解决。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的说法一出便引发热议。有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表示,用“制止”二字解决新能源产业盲目开发的乱象是不太合适的,应给予引导协调发展,简单“制止”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钱智民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总理可能没有展开说,他指的应该是新能源行业中那些低水平的,如风机制造行业。太阳能、风能属于新能源,从国际和国内来看,发展潜力仍然很大,低水平重复建设仅仅是在设备制造领域。”
“制止”这一表述无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力和机制,这种思路也与政府角色不符。政府的职能应该是通过制定产业配套政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一位新能源领域的主管官员表示,“最多是劝大家在发展的时候避免盲目冲动,不能制止啊,还没干起来呢。”
实际上,尽管每年都在投入大量资金,中国的风电和太阳能光伏行业按现有的速度发展,要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15%的承诺是很困难的。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新能源的这部分表述改成“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之后,一位风电行业人士半开玩笑地表示,“‘防止’的意思是现在的产能没过剩?”。太阳能和风电设备制造业盲目扩张的问题恐怕已非“防止”能够解决。
中国现在有约90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叶片企业约50家,塔筒制造商近100家。光伏行业的中小型企业就更多。去年三季度开始的光伏组件、硅片以及多晶硅价格跳水,库存激增和中小企业纷纷停产便是明证。
一方面是乘政策东风,各路资本争相进入新能源,特别是风电设备制造领域。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地方投资,纷纷大上“千亿光伏产业园”这样的项目。在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经常出现吸引风电设备制造商落户后,要在当地投资项目就必须使用当地生产风机的情况。
就在政府的上述表态出现前后,仍然有不少投资项目在发生:中冶恩菲冶金集团与浙江尖山光伏在内蒙古通辽霍林郭勒市分别签署了2万吨多晶硅和1万吨多晶硅项目投资协议,恒基伟业与武威市签约拟投资95亿元建设600MW光伏发电厂和200MW的组件生产线……
“防止”的结果也可能是防不胜防。除了待行业供大于求后的洗牌之外,政府可以做的重要一点是实现“自发自用、多余上网”的新能源发展机制,从而真正启动国内市场,实现高效的新能源开发。
2011年之前,国内风电发展的思路是大规模、集中式,大量项目集中在“三北”地区,当地用电负荷小、外送难以及风电自身的波动性带来的并网难题,使得弃风限电相当普遍,这当然影响了风电项目的投资效益和节能减排的效果。
光伏项目投资也正在重复这一轨迹,大量项目开发集中在青海等地,形式多为大型地面电站。地面电站已经出现了并网难的问题,而屋顶项目等分布式形式由于上网难,短期难有大规模开发。
除了以央企发电企业为主,依靠电价补贴的新能源发展,还可能有另一种故事模式:家庭和中小工商企业等投资者投资中小型风电项目或是屋顶光伏项目,自发自用,多余上网。跟电网企业以净电量结算。风电发电成本按0.6元/度计算,低于大部分地区的工商业电价甚至居民电价,如果扫清接入电网和向电网售电的障碍,这将真正在用户侧调动起新能源投资的热情。
在中国,实际的困难之一是这样的项目会被电网公司要求升压并网而且审批繁琐。除了技术层面上对电网运行的影响,这种模式也将减少电网的销售电量,进而影响其收入。
国家能源局等主管部门并非没有意识到分布式能源能够带来的益处,但在电网收入与销售电量挂钩的现状下,这还仅仅只能是个故事。
堵不如疏,既然已经意识到风电、太阳能行业出现的一些问题,除了“制止”,更当思考并作出决策的是在装机翻番、地方政绩和企业的上市故事之外,如何真正高效发展新能源。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