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支出2285.46亿元,增长12.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234.4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51.06亿元。进一步优化科学技术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保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安排资金456亿元。增加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础科研机构能力建设等,安排资金324.59亿元。支持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安排资金1193.9亿元,增长19.7%。加强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安排资金41.2亿元。启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地方科技工作发展,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发展自主知识产权。
摘自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现在的经费比以前充裕多了。”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在他看来,过去科研经费少的时候,只能做某个点上的工作,比如做某一种材料的某一特性研究,经费多了以后,则实现了从点到线到面的完整研究。比如,这些年他就在做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并担任了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执行专家组副组长。
以前大家只知道他是碲镉汞专家,如今他的名片上印了很多职务: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主任、华东师大信息学院院长……媒体将他认作太阳能电池专家。
褚君浩切身的感受是,中国的科研经费这几年增加速度的确惊人。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中显示,今年中央预算的科学技术支出2285.46亿元,增长12.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234.4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51.06亿元。
这也是科技经费预算连续三年迅速增加:2010年为1632.85亿元,2011年增加到1944.13亿元,今年接近2300亿元,且前两年的年终决算均高于预算(见下表),说明实际投入比预算还高。
“经费增加后,平台更大了。”在过去的5年里,褚君浩又实现了一个夙愿:在华东师大建立了极化材料和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耗资三四千万元。“平台的建成,将为科研、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7年起,他开始担任国家973计划量子调控项目首席专家,此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
在越来越充裕的经费支持下,中国的创新力量愈加瞩目。4个月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一份题为《2011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变化中的创新》的报告,并提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和创新日趋活跃。
报告认为,中国的研发投入已跻身世界前列。尽管高收入国家仍是全球研发支出的主体,但创新的地理区域已开始发生迁移。1993—2009年,中低收入经济体在全球研发支出中所占份额增加了13%,中国在其中占据了主要份额,超过10个百分点,并因此成为2009年世界第二大研发支出国。在高收入国家中,企业研发支出约占总研发支出的70%。中国的企业研发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与美国大致持平。另外,1997—2008年,中国研究人员占全球研究人员总数从12.3%增至22.7%。
美国巴特勒研究所和《研发》杂志于2011年年底发布的《2012年全球研发投资预测》报告指出,2012年全球研发支出将增长至1.4万亿美元,这主要归功于亚洲经济体近9%的研发支出增长率。
“中国的研发支出持续增长,研发强度已从1995年的约0.6%增长到2011年的约1.6%。”报告说,近年中国研发支出的年增长率高达近12%,是美国前几年平均增长率的7倍。中国宣布2020年研发强度将增至2.5%。若以中国研发支出年均增加11.5%、美国4%计算,到2023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研发大国。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中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61.2%增加到2011年的74%。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全社会研发投入都超过1000亿元,均与2001年全国研发投入总量相当。此外,基层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科技投入过亿元的县(市、区)有82个;超过千万的县(市、区)达到1287个,占全国县(市、区)的比重为45%。
据科技日报记者了解,过去5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到13408亿元,是“十五”期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的2.7倍,年均增速达到23%。同时,2010年我国研发经费开支占GDP比例达到1.5%。这一数字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与2002年的1.1%相比已有显著提高。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