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是朋友、同事,同样又是竞争者。他们的人生轨迹有着太多交集,但却最终各奔东西。
他们是中国光伏产业市场化的缔造者和佼佼者。没有他们,光伏在中国或许还得沉寂很多年。
在杨怀进、施正荣、赵建华他们三人身上,有着太多相同的经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国风潮中,留学澳洲,并加入澳大利亚国籍,从事光伏事业,纷纷举家回国。光伏梦想,曾让他们靠得很近,但也让他们离得更远。
如今,三人命运殊途。施正荣依旧掌管着尚德,以中国光伏企业老大自居;赵建华创立中电光伏,跃居世界十大光伏企业;杨怀进则是最传奇的人物——作为尚德、中电光伏、晶澳的创始人之一,眼看着它们纷纷上市成功。当上市带来的喜悦趋于宁静,杨怀进却转身去了海润光伏。
他们看似都走在一条熟悉而热衷的光伏路上,但他们却因为性格、理念等差异,走在各自的路上。
光伏梦想
在中国光伏界,他们的名字将载入史册。他们是缔造者和冒险家。艰苦创业、资本热捧、不时赢得纽交所或纳斯达克的鲜花与掌声,一段属于他们的时代随即开启。
2005年12月14日,尚德成功上市,施正荣成了资本的宠儿,转身为中国首富。两年前,他还担心是否能付得起工资,能否保证“设备不被拉走”。由此,有人感慨资本的力量是多么神奇。
此时的杨怀进,因持有尚德股份同样身价过亿。杨怀进出身贫寒,却造就了他自强向上的精神和低调内敛的处事风格。而且,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不断走向事业的高峰。凭借熟络的资本运作手段,他已经助推四家企业成功上市(无锡尚德、中电光伏、晶澳太阳能、海润光伏)。
他们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纷纷赴澳留学。但不同的是,杨怀进并未沉溺于科技领域的研究,当施正荣与赵建华埋头研究光伏转换效率时,他已经回国投身贸易,融进市场的滚滚洪流中去了。
“我先在国内帮你投石问路。”杨怀进当年一句看似无意的话,如今早已成为业界人耳熟能详的佳话。正是这次难得的试水探路,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分水岭。此前,光伏几乎不被外界所知。其后,光伏产业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众多企业家实现财富梦的摇篮。
十多年前,杨怀进也许并不能想象到自己会像今天一样接近自己的产业梦想。当他带着设备和产业报告,在全国各地周游,做光伏产业的科普时,却一直因为被视为骗子而备受冷眼。
不仅如此,随着尚德在无锡的落户,他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不过,他似乎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四年后,他转身离开尚德,去了中电光伏。不久,他又去了晶澳,而在晶澳上市后,他又选择了离开。如今,三家他呆过的光伏企业都已经上市,在它们之中亦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杨怀进似乎永远喜欢走在新的路上,这成了他与施正荣、赵建华之间最大的不同。如今,身为海润光伏CEO的他回想起这些经历,显得极为平淡:“过去没有太多成绩,还是想把现在的企业做好。”
与杨怀进在市场上锲而不舍相比,早年的赵建华和施正荣则更愿意将这种精神放到实验室。他们能吃苦、甘于寂寞、勤勤恳恳的态度给新南威尔士的马丁·格林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9年,当赵建华来澳洲四年后,他遇到了施正荣,施正荣恰恰也来到了赵建华所在的实验室,光伏研究成了他们每日的必修课。十多年后,同门师兄弟的赵建华与施正荣,纷纷上演了一场属于自己的光伏传奇。与赵建华专注的高效太阳能电池不同,施正荣看中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在施正荣眼中,降低成本是大规模推广应用太阳能电池的唯一路径,这就要求减少硅的用量。于是,薄膜太阳能成了他的主攻方向。1990年,施正荣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让薄膜长在了玻璃的衬底上。
或许,此时的杨怀进、施正荣、赵建华万万不会想到,他们会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市场化的第一批推行者。
资本赢家
近年来,光伏行业都被看成是财富聚集的一处高地。2011年,尽管尚德的股价跌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尚德上市时所带来的财富效应。
2005年圣诞节前夕,在西方一片狂欢声中尚德上市成功,施正荣也以22亿美元(约186亿元)的资产荣登中国首富。次年,在《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上,施正荣以22亿美元排名第350位,远超福布斯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与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140亿元。
施正荣登上首富的故事被许多人视为草根英雄的崛起。与杨怀进极为相似,施正荣少时穷困,青年留学,不惑之年创业,他也因此被看成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海归技术英雄。施正荣登上首富的这一时期,恰恰也是尚德在光伏行业中最为强盛的时刻。
正是这种英雄主义情怀和行业霸主地位,让他时常以行业老大自诩。这也招致了关于他的许多质疑和非议。尤其是2011年,前所未有的行业低谷将施正荣本人和尚德推上了风口浪尖。不过对于中国光伏业而言,施正荣确实做了很多,这不单单是尚德模式所引发的投资狂潮,是尾随而至的众多上市企业。
2006年8月,成立仅一年多的浙江昱辉在英国AIM市场高调上市,从而创下快速上市的记录;2006年11月9日,阿斯特太阳能登陆纳斯达克;12月20日,天合光能正式登陆纽交所,成功募集资金9800万美元;同一天,江苏林洋新能源在纳斯达克上市。
就示范效应而言,施正荣对于光伏行业功不可没。
也正是在这一波上市潮中,中电光伏厚积薄发。2004年中电光伏正式成立,中电电气与赵建华共同持股。中电光伏成立后,赵建华出任总经理,中电电气集团陆廷秀出任董事长——这几乎是复制了尚德施正荣和李延人的“二人转”模式。
资料显示,中电光伏一期投资2680万美元,注册资本1080万美元,其中中电电气以现金形式出资550.8万美元,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51%,赵建华以现金和技术出资529.2万美元,持股比例为49%。双方约定,首期出资为各自出资的15%,必须在取得营业执照三个月内投入,而且各方将按照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
在光伏研究领域,赵建华极具天赋,他曾打破太阳能电池转化率的多项世界记录。而就在赵建华屡破世界记录的同时,施正荣已经回国创业,并且从2003年起,使尚德实现盈利。2006年,在尚德上市四个月后,中电光伏成功与多家国际投资基金签约,融资9980万美元。
随着中电光伏在市场上的风生水起,杨怀进和赵建华都水涨船高地成了亿万富豪。但在这场资本盛宴中,施正荣无疑成为了他们三人中最为耀眼的一个。
朋友与竞争者
从同乡到同事,从创业伙伴到竞争对手,从技术精英到能源富豪,施正荣、赵建华、杨怀进他们之间的角色不断在变化,这也让他们走过了一条耐人寻味的路。
目前,施正荣在施、赵、杨组成的“扬中三杰”中,最为风光、财富最多。同时,他遭遇的挫折也最多。他的同门师兄弟张凤鸣评价说,时势造就了尚德的成功,其中幸运的成分偏多。
尚德成立最初,生存颇为艰难。为了节省成本,施正荣曾以半价向厂商购买二手设备,但依旧亏损不止。通过董事长李延人上下周旋,尚德才得以生存。同时,2003年,中央提出西部广泛利用太阳能的计划,也救了尚德——这让尚德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有了销路。
2004年,赵建华回国创业之初,同样颇受挫折。中电光伏的成功,多少也有幸运的成分。由于赵建华有着浓厚的恋乡情结,他把创业首选之地放在了老家扬中(长江上的第二大岛),这里资源和资金均有限,也致使中电光伏最初没有发展起来。
不过,如同施正荣与李延人一样,陆廷秀改变了赵建华的命运。双方相见恨晚,一拍即合,由此书写了一段“智本”与“资本”结合的佳话,成为中电光伏发展的转折点。
随着两家企业效益的好转,问题也来了。
尚德和中电光伏同属江苏省内企业。瑜亮情结,在所难免。赵建华和施正荣同出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门下,而且赵建华还是施正荣所在实验室的主任。颇具戏剧性的是,尚德内外基本不提中电光伏,而中电光伏对外界称呼自己的“尚德第二”也颇为不满。
虽然两家公司都不愿谈及与对手的关系,但是在中电光伏成立之初,尚德的三名骨干曾弃施正荣而走加入中电光伏,其中就有杨怀进。另外两位张凤鸣和泰德曾是施正荣在澳洲的同事,一起进入中电光伏与赵建华共事。
坊间传言,杨怀进、张凤鸣和泰德是被中电光伏挖走的。这也不难发现尚德与中电光伏之间人才竞争的激烈。事实上,尚德在上市后积累了大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在新企业看来,他们无疑是一座座移动着的人才金矿,但尚德无法将这些金矿全部挖掘,因此一段时期内,尚德的员工和管理层都成了猎头公司的重点挖角目标。
不单是类似于杨怀进、张凤鸣和泰德这样的高管,中层和一线操作工人流失情况更为严重,这也造成了尚德与各家企业间的矛盾虽未摆在明面上,但却一直存在。
杨怀进更像是一位行色匆匆的过客。加入尚德四年后,他去了中电光伏,次年又加盟晶澳太阳能。如今,杨怀进加盟海润光伏,尚德和中电光伏面前无疑又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杨怀进扩展海润光伏的决心不可小觑。目前,虽然海润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主要在太仓和合肥两大基地,但其长远规划产能为2GW、1.2GW。同时,海润光伏项目推进速度之快,保持了杨怀进在尚德、中电光伏和晶澳一贯的疾进之风。
一场前所未有的竞争不可避免,目前预测谁会最终胜出还为时尚早。
谁的未来
最近,无论是杨怀进、施正荣还是赵建华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整个市场的疲弱,加之政策严控更是让光伏行业雪上加霜。但是,他们似乎在这种窒息的氛围中,找到了新的激励与推力。
在2月份的瑞士达沃斯大会上,施正荣曾公开表示,中国在光伏领域有超过1000家的企业,但是目前至少有50%的企业已经停产或部分停产。这些公司是否会永远停产或者被并购要视情况而定。中国的公司有强大的生存能力。所以,这取决于行业低迷状况能持续多久。
与此同时,市场整合已初见端倪。从2011年第二、三季度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全球最大的六家光伏生产商占有着55%~60%的市场份额。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25%。在施正荣眼里,这种对小企业略显残酷的整合对于尚德而言相当有利。
施正荣的“老大”情结是业内公认的。虽然施正荣有着教父般火爆的性格,却没能成为光伏领域中教父那样的角色。有人分析称,施正荣的性格可以总结为:一个直率而有些莽撞、不妥协的理想主义者。
不可否认,施正荣不仅是老大,也是行业预言家。“光伏行业存在泡沫,导致泡沫的原因一个是财富效应,一个是地方政府推波助澜。”2007年施正荣提出“不论什么行业,只要中国人进入,产能立马上去。不注重品牌和商业模式建设,最后只能‘国人喝汤,洋人吃肉’。”虽然那个时候人们大多不相信施正荣的预言,但是2009年的预测,到现在却实现了——现在乃至未来,上游环节都将维持在极低的利润率。
在即将来临的光伏混战中,施正荣凭借嗅觉,看到的是弱肉强食。但对于杨怀进而言,海润光伏的成功上市无疑比弱肉强食的光伏混战更有意义。上市将为海润光伏的未来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同样也给了它更广阔的融资渠道。正因为如此,海润也有了继续活下去的机会。
对于未来愿景,杨怀进雄心勃勃。“我们计划在1~2年内将电池产业化效率突破20%,成为行业领头羊。在不远的将来,建成国家重点技术研发中心。三年内,将会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五名。”杨怀进曾颇有信心地对媒体表示。
面对中国光伏产业未来将会出现的格局,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谈及此事时声称,未来那些缺乏自己实力与核心技术的企业,是该退场了。
也就是说,光伏新拐点的到来,将意味着那些难以生存的弱小企业会被风卷残云般地带走。事实上,2011年的光伏市场已在清晰地提示着:市场已经不再容纳更多光伏企业了,未来将是真正大佬们的游戏。
施正荣
1963年生于江苏扬中市。
1983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学仪器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年留学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1991年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
1993年加入澳大利亚国籍。
2000年,回国创办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现任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2005年,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纽约证券所上市。
2006年,在《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上,施正荣以22亿美元,排名第350位。与此同时成为中国新的首富。
2006年8月8日被纽约证券交易所聘任为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成为30位纽交所国际顾问唯一的中国大陆顾问。
2009年11月18日,当选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和工程技术院院士。
杨怀进
1963年生于江苏扬中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85年获得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1994年获得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0年底回国融资成立无锡尚德公司。
2004年融资成立南京中电光伏公司。
2005年创立河北晶澳太阳能公司。
2009年重组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副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至今。
赵建华
1955年生于北京市。
1982年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获微电子工程硕士。
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马丁·格林教授的研究所。
1989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电气工程博士。
1999~2006年,担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高级硅光伏和光子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4年,赵建华与中电电气集团共同创办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
正是这种英雄主义情怀和行业霸主地位,让施正荣时常以行业老大自诩。这也招致了更多的质疑和非议。
无论是尚德还是中电光伏,杨怀进更像是一位行色匆匆的过客。加入尚德四年后,他去了中电光伏,次年又加盟晶澳太阳能。
2007年中电光伏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