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金融部门侵蚀实业企业发展的基础。
无论在各地调研还是在企业统计数据分析时,都能发现,改革滞后的金融体系正在不断侵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第一,金融业与制造业企业的业绩出现巨大反差。从2012年一季度我国2400多家上市公司看,49家金融服务企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期货等)的营业收入只占全部上市公司的16.87%,但利润总额的占比却达到了57.09%(其中16家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占53.61%),达到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高值。
第二,商业银行依赖存贷款利差,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官方规定的存贷款净利差。研究发现,我国存贷款利差每扩大(缩小)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率将平均上升(下降)2.44个百分点。银行利率的非市场化人为地压低官方利率,一方面造成商业银行没有动力依靠金融业务创新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官方—民间利率差额的扩大。在经济下行时期,高额存贷款利差严重侵蚀实体经济利润。
第三,中小微型企业所依赖的民间融资困难。我国有1100万家中小微型企业、3700万户个体工商户,民间借贷是其重要融资渠道。但在近年来实业资本“脱实向虚”以及货币政策调整之下,民间借贷市场出现了混乱,冲击了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金融业和实业的“虚实倒挂”、民间融资的困难,造成我国实体经济的融资短缺、融资成本高企、实业经营意愿下降。这根源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不利于金融机构、实体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有所恶化。
在各地调研中,能够发现我国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生态系统正在恶化。除了实体企业与金融类企业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外,还有两个方面。
第一,近年来出现的大企业与小微企业之间的分化日趋加剧。今年一季度,我国大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要显著好于小微型企业,同一行业中许多小微型企业停产、半停产或倒闭,也造成我国大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减弱,影响企业整体竞争力。
第二,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出现复杂化。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企业的直接用工成本(工资奖金)和间接成本(法律成本)都大幅增加,劳动纠纷案件大幅上升,企业需要把大量精力放在劳动合同管理和劳动纠纷处理上。为了减少纠纷,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大幅增加自动化设备,企业工作岗位大幅减少,其结果是劳动失业率可能上升。
4.外部市场萎缩,国内市场消费动力不足。
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企业显著感受到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国内市场消费动力不足带给企业的压力。从国际市场看,国外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有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地区政局动荡、人民币升值与贸易壁垒等因素。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进口需求减少,我国产品出口增速数月来连续下滑。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与贸易壁垒措施的实施,明显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内市场需求看,今年以来,国内需求持续低迷,多数企业在产品销售价格显著下降的同时,产品销量也出现明显下滑。从企业所提供资料看,绝大多数受访企业都面临着需求不足的严峻压力,从而不得不在市场开拓上采取积极措施。
总体上看,国内需求不足主要有三个:第一是上一轮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影响。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受此影响比较大。第二是前期消费政策透支未来消费潜力。家电行业最为典型。上轮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消费补贴透支了部分消费能力。第三是国内市场尚未启动等。光伏行业最为突出。由于国外市场大幅萎缩,国内市场需求数量极为有限,我国光伏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企业亏损状况。
5.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趋势长期化。
企业普遍反映,我国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已经呈现长期化趋势。
第一,劳动力价格上升趋势不可逆转。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需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数量型人口红利正在减弱,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不可逆转。1-4月份,吉林省全省应付职工薪酬同比上涨19.3%;青岛企业近两年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纺织服装、酒店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职工流动性逐年增高,劳动合同纠纷大幅增加。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劳动合同法对劳资双方的约束不对等,近两年企业出现了裁员难现象,包括许多国有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裁员的成本很高,还可能造成群体性事件,影响企业发展活力。一些企业已决定采用自动化设备替代手工操作,比如富士康决定用100万台工业机器人(22.070,0.29,1.33%)替代劳动工人,具有代表性。
第二,电力、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调整,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调研中,大部分企业感到煤、油等基础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水、电价格上涨对部分服务性企业的影响更大。原材料供应和价格波动仍然是钢铁、有色等企业的最大挑战。例如,虽然目前国际铁矿石短期价格略有下降,但随着我国稳增长措施逐渐落实,下半年可能再次上扬。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