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调研观察并结合上市公司数据判断,当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的严峻性堪比2008年。我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传统优势正在减退,后续发展动力尚未形成。新兴产业领域发展缺少体制保障,关键是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家信心不足。因此,有必要适时提出“强基固本”战略,对重振中国制造业、重振中国实体经济做出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决策。
当前企业运行中存在哪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在不断收紧的货币政策下出现下行态势。这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房地产调控发挥作用的直接结果,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有利于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但是在经济下行的同时,一些地方出现了民间借贷危机和企业非正常倒闭现象,一些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出现大幅下降,部分工业领域甚至再次出现“全行业亏损”。根据笔者在今年3-6月对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吉林、安徽等地区20多个行业企业的调研,对当前企业情况提出如下分析。
在调研中发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面临不同的问题,但综合考虑并结合我国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企业运行数据及相关情况,笔者发现,我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传统优势正在减退,后续发展动力尚未形成。
具体体现在“三缺”:缺资金、缺市场、缺信心。“缺资金”体现在企业融资成本高企,尤其中小企业依赖的民间借贷面临严重危机;“缺市场”体现在许多行业的国内、国外市场需求萎缩,产销率降低或出口额减少;“缺信心”体现在国内实体经济的政策与金融趋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趋势不可逆转、货币宽松并不能有效解决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等等。
1.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所处的环境正在趋紧。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础。但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正趋紧。
第一,东部相对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纷纷推动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纷纷把大规模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区域金融中心作为工作重点,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部门越来越不受重视,力促所谓“低端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第二,中西部地方政府也纷纷“产业升级”,本地经济发展以招商引资为主,招商引资主要以大企业、大项目为对象,对外来的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不热情,对本地中小型、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并不热情。
事实上,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沿海制造业,已经出现了资本向东南亚地区大转移的现象;从沿海地区迁往中西部的制造业企业中,也面临诸多难以短期解决的问题。
比如中西部劳动生产效率较低、物流成本高、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也大幅上升并且劳动力供应并不充足、产业配套能力弱、地方政府操作不透明等。实体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影响了我国企业家和创业家的发展信心,也影响了民营企业的代际传承。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