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光伏行业:由拥硅为王转变为技术为王

   2012-07-07 10290
核心提示:随着光伏企业进入寒冬,国内多晶硅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价格一跌再跌,除保利协鑫等个别厂商生产还算正常外,国内多晶硅行业开工率进一步下
随着光伏企业进入“寒冬”,国内多晶硅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价格一跌再跌,除保利协鑫等个别厂商生产还算正常外,国内多晶硅行业开工率进一步下降,行业整体陷入困境。价格战在产能过剩的国内市场愈演愈烈,而部分国外企业却在竞争中独善其身,2011甚至进口多晶硅超过6.46万吨,为什么呢?

光伏行业由暴利时代进入微利时代,由拥硅为王向技术为王转变。从3月中旬至今,多晶硅价格再跌近20%,国内大多数多晶硅企业生产出现亏损,面对光伏寒冬,部分国外企业却在竞争中独善其身。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全球第二位的光伏设备厂商德国Centrotherm公司目前积压在手的订单金额达到5.082亿欧元。

其一是国外企业可以获得包括投资退税、固定资产投资等各种补贴,即便出现阶段性亏损,这些企业也可以依靠补贴来继续维持,但国内企业则没有类似补贴。而根本性的原因却是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为什么Centrotherm公司能够逆市获得如此大额订单?其公司高管表示,是靠其引以为傲的前瞻性技术赢得了客户的青睐。其所生产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已达20%,行业“寒冬”下,他们还在精钻技术,去年以来连续刷新产品品质纪录。业内专家指出,光伏产业链有的环节技术要求很高,国内很少有企业能够涉足,甚至有的环节目前仍然是空白。

自2011年欧债危机引起的光伏寒冬以来,国际多晶硅市场价格降到了22.5美元/KG,这一价格比国内绝大多数厂家的成本还低。同时,国外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大量低价多晶硅冲击国内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大多数多晶硅企业生产出现亏损,国内厂商不得不停产,眼睁睁地看着国外的多晶硅大肆进口。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已经产能过剩的多晶硅,而2011年中国却进口多晶硅超过6.46万吨,同比上升36%,进口多晶硅占据国内需求的半壁江山。这足以说明,在多晶硅方面,我国高能耗低质量的落后产能过剩,低能耗高质量的产能不足。不进行自己的技术突破,纯粹照搬国外技术,一味采购国外设备,不掌握核心技术,只能自食其果。而我国的多晶硅企业,在能耗和质量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本能够做到30美元/KG以下的实际不到3家。

来自山西的一位光伏研发人员示,国内科研机构如中科院、上海交大太阳能所、浙江大学硅材料实验室、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在产研结合上较国外机构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他们的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将来依托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光伏制造基地这一优势将得以更快的发展。他指出,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和国内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将有助于推动产学研相关技术的成果转化,这些合作平台也成为高级研发人才培养的摇篮。所以能否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路线,未雨绸缪,并不断提高,已经成为行业兴衰的根本。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