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能减排为发展亮点的国内光伏产业,最近却爆出实为高耗能的“内幕”。多年来,中国光伏产业究竟是否存在自身消化高能耗,却把节能产品出口国外供消费的现象呢?如果情况属实,中国光伏产业未来又该怎样应对发展?
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主要发展项目,节能减排是最大亮点,而今,却爆出新说法,即国内光伏产业其实是高耗能产业。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用“人吃苹果我食渣”来形容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他直言:“多年来,中国人花着高能耗,加班加点为老外节能,太阳能光伏产业这种发展模式已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中国光伏产业是否真的在为他人做“嫁衣”呢?
为他人做“嫁衣”
据了解,在光伏产品生产过程中,高能耗主要产生在硅提纯阶段。以生产阿特斯功率240瓦的CS6P组件为例,在全程消耗的544千瓦时电当中,硅提纯就要占用398千瓦时电,占生产全程的绝大部分能耗。而由此生产出来的光伏产品可以让2.2瓦的发光二极管灯泡发光120年(按照每天工作12小时计算)。如果这块组件被安装在光照二类地区,耗电量将在1.9年内被收回,并在未来的20多年间,大致产生12098千瓦时绿色电力。
短期能耗投入与长期能源节约的比率看似有力证明了太阳能光伏是节能产业,但新能源产品的效用是以消费地来衡量,而不是以产品生产地来计算的。也就是说,由我国生产出的光伏产品帮进口国消费者节了能,却消耗了我国的大量资源。我国光伏产业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的确是为他人做“嫁衣”。
无序生产陷“寒冬”
“欧洲市场前景好,行业准入门槛低,短期利润收益高,在这些因素刺激下,2006年以后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总结了我国光伏产业自2005年起步后迅速发展的原因。宋亮指出,由于欧洲市场对多晶硅、硅片的需求量较大,而又不愿在本国发展高耗能产业,因此从国外大量进口,市场向好;适逢我国鼓励在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光伏产业,并给予政府补贴,加之当时企业进入这一行业的门槛较低,获利明显,因此,一批规模大小不一的光伏企业迅速生根发芽。
但好景不长。缺乏统筹规划,产业政策不明晰,准入门槛较低,导致出现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等问题,国内光伏产业在最初的快速发展期过后出现了无序生产状态。一方面,给国内节能减排带来挑战;另一方面,在欧债危机、经济危机阴云笼罩下,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相继减少了对进口光伏产品的补贴,国际市场的萎靡使产品90%出口欧洲的我国光伏产业瞬时跌入严酷寒冬。
摆脱“进高走低”老路
所谓的“进高走低”,指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光伏产业需从国外进口多晶硅提纯等核心技术,而只出口低级产品,利润多被国外吃掉又损耗了我国大量能源的被动局面。“我国光伏产业现在只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只是初级产品提供者,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宋亮指出,“要摆脱"进高走低"的老路,布局全产业链,初级产品加工要向下游延伸,产品研发创新要向上游延伸,提高准入门槛,注重节能减排,促进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些都是重新审视光伏产业时应改进的方向。”
自工信部2008年对光伏产业进行整改,淘汰小型企业以来,无序、过剩生产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宋亮表示,要真正告别“进高走低”的困境,必须加大对企业整改的力度,淘汰生产工艺落后、规模小的企业。
宋亮同时指出,随着新能源并网近期取得的突破,“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内市场开发明显改善,政府资金扶持、对光伏产业补贴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与国际平均生产成本差距缩小以及价格等配套障碍的扫清,我国光伏产业整体前景依然看好。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