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之变
“尚德在新区呢,牛得不得了。”08年的初春,笔者焦躁不安的坐在从无锡火车站驶往传说中的尚德的出租车上,听出租车师傅饶有兴致得谈论着这个整个无锡都引以为荣的传奇企业及他的传奇掌门人——施正荣。
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企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传奇。
新落成的创业大厦远远的浮现在我们面前,大厅气派,环境优雅。当然这座大楼跟后来的生态楼——传说中光设计费就上亿的豪华写字楼还是不能同日而语。
彼时的尚德刚刚遭遇了一轮市场的井喷,施正荣及当时的人事主管邵华千或许意识到了尚德火箭般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才真空,正在酝酿一轮大规模的职业经理人引进计划。确切的说,此次人才引入,从07年开始,到10年左右,基本完成。这也成为尚德成立以来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血及补血计划,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职能部门,也涉及到几乎所有的级层。
或许若干年后,可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这场变革。为此,当时的邵华千曾亲自起草过一篇关于空降兵和老员工之间如何协调关系的文章,用很官方的口吻来为这场变革来正名。
或许,09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打乱了尚德人事们的节奏。但是,从纵深来看,一批批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或有经验,或无经验,被尚德改革的先行者们神来之笔般的带入了光伏的漩涡中。注定,这场变革,会在光伏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黄埔之名
这些人就是后来称之为光伏行业黄埔军校毕业的最早一批学员。他们中的年轻人中的绝大多数在经历过若干年光伏洗礼之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离开,这也就是后来遭人诟病的人才流失。
笔者或许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若干年后,当笔者和尚德一起供过事的兄弟们回顾起这段挥斥方遒的岁月时,无不是感慨万千啊。
离开的这些人,要么是为了追求高薪,背着尚德巨大地光环,在光伏井喷的年代,无一不变成了二三流光伏公司争抢的对象,在这一轮大跃进的呼声中,多少人能够经得起利益的诱惑而不选择离开呢。最神奇的例子就是厂线上的技术员原来拿着每个月3K的工资,出去能拿到2万块银子的月薪。
还有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或是常在河边走的人,也没能在这场利益分配中经得起诱惑,他们贪婪的吮吸着尚德发展的成果,像各行各业的既得利益者一样,勾结,黑幕,交易尽情谱写着膨胀的欲望。当然,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不光彩的离开了。
战略之失
翻开尚德的大事编年史,不可回避的就是07年尚德电力上海薄膜电池研发及制造基地奠基的消息,这场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投资与施总本人的薄膜情节固然密不可分,但是更深层次的理由还是当时的晶硅价格高居不下,多晶硅一度炒到了上百美金一公斤。与此同时,各行各业觊觎光伏业暴利的新进入者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大举挺进了这个行业,大多数在疯狂的复制尚德模式。当然也有另辟奇径者,比如LDK以及保利协鑫,却从产业链的上下游开始着手。回过头看,那时候全行业皆是真空,随便从哪里入手都能赚得钵满盘满。
可是研发出身的施正荣,他本能的知道未来的竞争绝不是单纯的成本之争,而比拼的是技术。这哥们果断的投入巨资砸到了研发,或许只有真正踏踏实实做过研究的人才知道不惜成本的投入对于研发的意义。最鼎盛的时候,尚德同时投向了硅基薄膜,碲化镉薄膜以及高效的冥王星电池片研发,可谓是三管齐下。
但是五年过去了,砸下的数亿巨资狂风卷落叶般的或被职业的行骗者蚕食,或被生不逢时的机遇流失而吞没。而反观那些所谓的后起只秀,无不在疯狂的复制着尚德的工厂,吸取着尚德的教训,诱拐着尚德的员工,觊觎尚德的市场。不禁让人感叹,在现有的创业土壤,做研发,做核心是多么的艰难!做不了富士康,就做无耻的企鹅,做全天下最大的剽窃巨无霸!
试问,若干年后的今天,那些鉴于尚德的困境而落井下石,幸灾乐祸的光伏大佬,你们在创业伊始,有哪家不是踩着尚德的影子,占着尚德的便宜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复兴之路
当早生华发的施正荣站在2012年多事之秋的十字路口,回首这创业十年来的跌宕起落。他该发出怎样的感慨呢?看着一群落井下石的跳梁小丑怀揣着各种各样阴暗的心思,在微博上,在论坛上,在各种期刊杂志上炮制着一篇篇居心叵测的檄文的时候,他的内心究竟会起怎样的波澜?
面对全球光伏市场的疲软,美国已然发生而欧洲即将有可能发生的双反,面对作为行业的先行者不得不背负的糟糕的财务状况,面对一群落井下石的同行伙伴,施正荣及其领导的尚德该何去何从?
做企业是艰难的,人们只看到了成功时的光环,却往往忽视逆境时的所要面对的种种磨难。正因为大起,才会不可避免的大落。当企业困难的时候,哪怕是国家困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人心,只要人心所向,有什么能够阻挡得了尚德前进的步伐呢。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