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施正荣退避——中国光伏业巨人尚德未过生死关

   2012-08-27 财新11560
核心提示:  施正荣断腕,一断再断,中国光伏业巨人尚德未过生死关  在连续两个关于潜在反担保诈骗的公告之后,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NYSE:STP,

   施正荣断腕,一断再断,中国光伏业巨人尚德未过生死关

  在连续两个关于潜在反担保诈骗的公告之后,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NYSE:STP,下称尚德)紧接着抛出了施正荣辞任CEO的公告,令众多尚未从GSF谜团中回过神的市场人士哗然。身为尚德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的施正荣,选择在这样一个时机,从面对公众的CEO前台转移到“执行董事长兼首席策略官”的幕后,业界对此给出的更多解读是“退避”。

  当下,尚德正面临生死之交的困境。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负债率已逾80%,财务压力巨大。而GSF担保案涉及5.41亿欧元的贷款风险敞口,在GSF和尚德都拥有控制性地位的施正荣,很难撇清其关联关系与责任。一旦这笔贷款清偿责任兑现,无疑将把尚德逼入绝境。自GSF事件披露以来,尚德股价累计下跌接近24%,近日持续徘徊1美元/股上下。

  光伏行业从开荒到高潮再到没落,不过短短十年,施正荣亲身引领了这波潮流,成为行业标杆人物,也难以避免地在行业高潮消退后迎来衰退的挑战。但现在,尚德的成长史只有11年,而施正荣也才49岁。

  2011年初,施正荣就对外放风说想要“减负”,称希望“找到一位CEO,最好是内部培养”。但令人意外的是,此次新任的CEO金纬(David King)去年5月加盟尚德,本是施正荣从美国找来的首席财务官(CFO),此前没有任何光伏行业的工作经验。有多位观察人士分析称,把金纬推到前台,反映了尚德当前最严重的是财务关,施正荣需要一个应付投资人和市场的“挡箭牌”。

  施正荣不可能当甩手掌柜,毕竟尚德有接近60%的股份还在其家族私人公司手中。假若能够扛过这段艰难时光,有着丰厚技术和国际背景的他,未来仍可能在中国光伏行业扮演重要角色。一位光伏行业人士说:“此时唱衰尚德,对光伏行业又能有什么好处呢?”

  技术底色

  2005年12月14日,尚德以首家在美国主板上市中国民营企业的身份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募资约4.55亿美元,一举将施正荣推到了聚光灯下。次年的《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上,他以22亿美元身价排名第350位,并成为国内首富。此后,这位中等身材、长相周正的企业家出现在各种公开场合时,不时会被人要求合影签名,成为新能源行业的代表人物。而现在,尚德的市值仅为1.81亿美元。

  施正荣和光伏的结缘有些偶然。“1989年的一天,施正荣敲开了我在悉尼的办公室大门希望获得一份兼职工作,后来我给他提供了一份进行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奖学金。”施正荣的澳大利亚导师马丁·格林(Martin Green)回忆称。

  原本专攻光学专业的施正荣就此迈入了光伏行业。这个诞生于1963年江苏扬中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作为双胞胎兄弟中的一个,自幼被送给了一户施姓人家领养,反而有幸获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支持。他16岁考上了长春理工大学光学专业,23岁在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得激光物理学硕士学位。

  1988年,他被公派留学澳大利亚。在澳洲的十余年内,施正荣的工作便是研究太阳能电池,特别是硅基薄膜电池。1992年,他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直到现在,他还是喜欢别人称呼他“施博士”。

  从科研人员向首富的转折契机是2000年,施正荣下定了回国创办一家光伏企业的决心。他拿着一份超过200页的商业计划书回国寻求投资,最终得到了无锡市政府的青睐。无锡市政府动员江苏小天鹅集团、无锡国联信托投资公司等企业共出资600万美元,占公司75%的股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160万美元的技术入股,占股25%。2002年9月,第一条10MW生产线投产。

  尽管技术出身,但施正荣的策略非常现实——低成本扩张。为了降低成本,第二条生产线选的是二手和一些不知名公司的设备,而这一轮扩张期正好赶上了2001年德国修订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光伏发电之后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爆发。马丁·格林对他评价称,“他是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那个正确的人,他的成功来源于作为技术专家的个人技能,以及在中国进行企业运行生产需要的管理和社会活动能力。”

  虽然长期在海外求学、工作,但为人活络的施正荣对本土“社会文化”的适应非常快。2004年,他与国有股代表、时任尚德董事长的李延人爆发冲突,但最终成功周旋,于2005年上市之前说服国有股退出,并引进高盛等国际投资者,为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扫清了障碍。

  一位光伏行业分析人士将尚德称为典型的中国式光伏企业——产能扩张特别快,规模体量特别大,深受地方政府器重,“尚德”二字,甚至还被写进了无锡市的城市精神。十年间,尚德的产能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0%。施正荣不忘时常把尚德成功的重要功劳归于无锡市政府的强力支持。

  艰难时刻

  光伏行业光速增长的故事,在2009年的新一轮疯狂扩产后已讲到了尽头。在行业发展初期,凭借技术优势和快速扩展的确可以降低成本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现在,全行业都在拼命降成本,这方面尚德与竞争者相比已落于下风。

  当前最致命的是GSF的反担保欺诈案。GSF是一家由尚德和施正荣出资90%的基金,在尚德的担保下,从国家开发银行手中获得了5.41亿欧元的贷款,而GSF提供的5.6亿欧元的德国国家债券涉嫌虚假反担保欺诈。

  施正荣在尚德和GSF两家公司均是大股东和控制人角色,因此尚德对外给出对GSF欺诈毫不知情的解释,在市场上招来了一片质疑之声。

  施正荣没有对此做出任何回应,惟一的举动就是交出了CEO之位。一家美国光伏企业管理层人士向财新记者分析,此次施辞任可能更多的是来自投资人的压力,“华尔街的投资者会关注企业的核心人物在投资等方面有没有犯错” 。

  2006年初,对于要不要往上游去的行业争议,施正荣当时的回答是“多晶硅企业挣的太多,尚德有机会也会往上游走”,但他并没有很快付诸行动。2008年之前,组件生产企业的主要挑战是保证上游硅片供应,而施正荣选择的却是与美国硅片企业MEMC签订了一份长达十年、价值50亿-60亿美元的供应协议。当时的施正荣曾对此颇为得意。但2011年7月,这份协议被尚德主动终止,并为此付出了2亿美元代价。原因很简单,硅片价格在2011年的大幅跳水令这份协议不得不“割肉”处理。

  2011年初,尚德在收购江苏顺大失利后,通过荣德新能源进入硅片领域,原本其目标是将自身的硅片产能扩大到电池和组件总产能的25%-50%,但此时的市场已经是“切片不如买片”了。一位美股分析师直言,“这是(施正荣的)战略失误。”

  在施正荣的老本行薄膜电池方面,他选择的是美国应有材料公司的SunFab非晶硅薄膜电池技术。2007年上半年,尚德首条薄膜生产线动工。2010年,由于硅价下跌,非晶硅薄膜电池难有成本竞争优势,施正荣不得已关闭了位于上海的薄膜电池生产线,这一转向给尚德带来了数千万美元的当季非现金亏损。

  早在2007年,施正荣就已对外高调宣传高效电池的“冥王星技术”(Pluto),但并未获得预期的欢迎和出货量。业内对其可靠性也存在怀疑。现在,尚德仍在继续对“冥王星”的研发工作,但正因其在高效电池研发上的坚持,仍让一些投资者对其抱有希望。

  2007年一次分析师电话会议上,施正荣表示光伏是个年轻行业,自己也在学习和研究这个市场。在光伏行业的波折发展中,施正荣的战略、策略亦不断调整,其中不乏上述壮士断腕之举。但也有业内人士不客气地指出,他的断腕次数有些多,令人怀疑其判断能力。

  去年年末,施正荣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和别的企业家不同的地方是,我做任何事情都会想得很清楚,不会盲目动手,这么多年来尚德在大的战略方面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是出在用人方面和执行层面。”

  业内对施正荣普遍的评价是其技术水平值得认可,但对其管理能力则看法不一。2011年,尚德的核心管理层发生剧烈震荡:上市前就加入尚德的CFO张怡,施正荣创业时的秘书、后来主管人事和行政的副总裁邵华千,美国公司总裁陈立志都选择了离开。一位接近尚德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中层人员的流失也很严重,主要原因是激励机制不合理等管理问题。

  施正荣

  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扬中市。1983 在长春理工大学获得光学科学学士学位,1986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得激光物理学硕士学位;1992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1992 年到 1995 年,担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工程卓越中心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小组高级研究科学家及组长,1995 年至 2001 年,担任太平洋太阳能电气有限公司 (Pacific Solar Pty., Ltd.) 的研究总监和执行董事,2001年在无锡市创建尚德电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