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资料图)
作者简介:邓聿文,和讯网专栏作者,供职于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民革中央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问题观察者,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知名评论家,《幸福的权利》《中国必须赢》、《中国经济大突围》等书作者,主要关注和从事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改革研究。
本文内容为作者应和讯网专栏之邀,独家授权和讯网发布。和讯网邀请各界名家开设专栏,为读者提供趣闻博见。敬请读者关注更新。点击进入邓聿文专栏。
就在默克尔笑铃铃前脚带走大笔合同,欧盟后脚就跨进来,对中国光伏产业举起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反倾销大棒。近10多年来,尽管中国遭遇了世界最多的双反调查,但像欧盟这样变脸之快、配合默契的,可谓世所罕见。它再一次证实了一个亘股不变的道理:生意场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此次反倾销欧盟企业的指控是,中国多家太阳能企业利用低人力成本的优势,以远低于市场水平的价格向欧洲销售太阳能板,令欧洲太阳能板价格在2008至2011年间大跌75%,并担心中国太阳能业威胁欧洲业界生存,继而形成垄断。
这个指控是不成立的,因为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光伏组件比欧洲的同类产品价格也就低0.1欧元/瓦左右;另外,中国光伏企业的低人力成本优势也非主要是政府补贴的结果,而是劳动力价格低廉之故。相反,欧洲的光伏行业也得到了来自政府数亿欧元的补贴。美国《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援引德国太阳能市场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报道,发起此次反倾销申请的德国“太阳能世界”公司就是依靠国家扶持逐渐占领市场,2003年至2011年间,该公司共获得超过1.37亿欧元的政府补贴。所以,连《华尔街日报》都讥讽欧洲太阳能产业界表现出了某种虚伪。
事实上,正如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此前在美国对中国太阳能行业进行双反调查时所发声明指出的,中国光伏企业在竞争中具有的价格优势,根本原因在于近年来光伏产业链在中国的集聚发展、光伏企业较高的管理水平、生产规模优势及具有前瞻性的商业策略,而不是政府补贴。
中国的光伏企业多是民营企业,像江西赛维、无锡尚德等几家龙头企业,都是不折不扣的民企,以民企在中国的地位,虽然出于扶持产业发展以及解决地方财政和就业的需要,地方政府会对它们有一定的政策优惠,但要给予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可能性不是很大,地方政府也没有此实力,国家也许会给一点,然亦够不成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所以,今年以来,美欧相继以补贴为由,对中国光伏企业发难,从美欧企业来看,或许目的很简单,就是把中国光伏企业赶出美欧市场,但从国家的角度看,美欧是否有借双反调查的机会,打垮中国的光伏企业,从而摧毁中国的太阳能行业,进而控制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也未可知。
中国多数传统行业从技术和管理角度而言,与美欧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尽管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但不过是代别人加工而已,只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而在不多的几个能够和美欧企业媲美的行业中,以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与美欧企业的差距不大,某些方面甚至领先于它们。美欧要在下一轮经济增长到来时继续掌控世界的经济以及竞争规则,就必须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并确保其竞争优势,而清洁能源领域,普遍被认为是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产业,就好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联网所起的作用一样。鉴此,正如业界专家所言,早在金融危机前,美欧就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今后经济增长的引擎,奥巴马政府甚至打算通过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让美国在本世纪继续领导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后,为实现把清洁能源做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目标,美欧往往追求在研发和管理上的优势,并刻意将核心技术的研发留在本国境内。同时,它们还凭借技术、人才、资金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等各方面的优势,在气候谈判中施加碳减排压力,逐步提高相关的碳标准,制造低碳壁垒,制定绿色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减排,借机向外输出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可见,新能源产业,从一开始就被美欧赋予向其他国家推销清洁能源技术,增加出口能力的“外向型”使命。
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对中国来说,同样甚至更加具有关乎经济命脉的作用。因为比起美欧来,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后发大国,对能源的需求会更加强烈。而中国又是一个人均能源少的国家,因此,中国在崛起之路上,必须确保能源供应的畅通。除了积极开发海外能源渠道外,一个重点就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在新能源领域占领一席之地,乃至制高点。而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太阳能产业,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目前发展迅速,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中国和美欧在新能源领域的这种结构性矛盾,势必使得中国光伏产业的“外向”之路变得十分艰难,贸易摩擦不断且烈度日益增强。鉴于光伏组件产品70%出口欧洲,欧盟此时反倾销,有可能成为压垮光伏产业最要命的一击。
所以,对欧盟挥舞的反倾销大棒,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应战,重拳反击,哪怕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必须要有这样的国家意志,才能让欧盟明白,随便羞辱一个国家的尊严,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
中国光伏产品即使在欧盟市场上存在倾销,欧盟也应该谨慎行事,因为收益者并非仅有中国,欧盟自身也从也中国产品的倾销中收益。中国廉价的光伏产品给欧盟的光伏发电普及和推广带来明显效果,欧洲国家政府为此省下大笔补贴,尤其是发起倾销的德国,根据商务部的说法,中德两国企业的合作使德国上网电价从2004年起的0.64欧元降至目前的0.16欧元,德国政府的补贴支出因此不断减少,清洁能源目标得以实现。欧盟故意忽视这点可谓“不义”,在刚刚拿走中国大批合同之后就出手打击中国企业,又可谓“不仁”。因此,对欧盟的“不仁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回击,何况如前所述,它还关乎中国未来的产业竞争力这个大问题。
从欧盟来说,目前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也正是中国反击的好时机。连欧盟一些明智的企业家和分析师都认识到,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控告中国企业对以出口为导向的欧洲经济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且这一举动不利德国能源转型。中国反击的手段也是现成的,即对来自美欧的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目前,全国超过一半的多晶硅全是进口自海外,为了抢夺市场,外资们极大压低了价格,甚至有企业以零价格、只需付海运费的方式向中国企业倾销。另一反制手段是对从欧盟国家进口的生产太阳能模块的机械设备进行反倾斜调查。因为中国出口到欧盟的太阳能板的主要材料及生产设备均来自欧洲。如果这些手段还不足以迫使欧盟在随后的审议中改弦易辙,撤消对中国产品的双反调查,或者仅处以象征性惩罚关税,中国还有其他更严厉的手段做备用,如无限期推迟刚与空客签署的飞机购买合同,乃至停止购买欧债。总之,中国有足够的手段让欧洲感到切肤之痛,得不偿失。
对中国光伏产业而言,则需要从此事中接受教训,加快技术的转型升级,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国内。经过这一役,中国的光伏产业和有关部门及地方应该明白,寄希望于别人是靠不住的,必须开拓国内市场。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消除发展光伏产业的政策障碍,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电力政策、金融政策,推动和实现光伏发电的应用。目前,随着生产成本的逐渐下降,光伏发电正在逐步走向平价,从而将消除光伏发电大规模推广的一大瓶颈。
在世界经济陷入持续衰退,需要全球尤其是主要大国携手共抗危机的艰难时刻,欧盟既然不讲情面,我们亦没有必要维持一个虚假的“友好局面”。虽然欧盟的反倾销短期而言对中国的光伏企业会带来致命打击,但长期来说,它只会使得中国的光伏产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当然,前提是我们有正确的应对之道。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