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大棒终于砸向了光伏产业。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来自中国太阳能电池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作出不公平终裁,裁定中国企业反倾销税率从18.32%到249.96%不等,反补贴税率从14.78%到15.97%不等。此次仲裁结果,将直接断送中国10%的光伏出口市场;更糟糕的是,此前欧盟亦对华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而美国此番定音无疑将坚定欧盟高举对华光伏保护的重锤,这意味着占中国光伏出口70%的欧盟大门亦关闭。倘真如此,势必给中国光伏组件制造业带来毁灭性打击。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对华设置光伏壁垒,除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外,更重要的是想打压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另外,美国大选在即,排华、反华历来是竞选热点之一,因此,无论是针对华为电信设备壁垒,还是此次光伏反倾销重锤定音,其背后夹杂着浓重的政治色彩。
众所周知,过去5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产能急剧扩张,目前,中国多晶硅产能占据全球约60%,硅片产能约为70%,多晶硅电池产量近70%,组件产能约占到70%。
然而产业快速发展并没有改变“两头在外”的畸形产业结构。一方面不掌握核心技术,充当海外廉价组件生产商和代工商。比如多晶硅产业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厂商手中,包括美国的Hemlock,挪威的REC、美国的MEMC、德国的Wacker、日本的Tokuyama、Mitsubishi Material和Sumitomo Titanium,它们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应,并获得了太阳能产业最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国内大多数光伏设备需高价从国外进口,无形增加国内光伏下游市场开发成本。
在此背景下,畸形发展的中国光伏又将面对外部市场急剧萎缩以及各国的联合壁垒,国内企业不得不做好“置死而后生”的打算。实际上,伴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新兴战略产业,中国光伏产业也应蜕变,一方面要摆脱过去那种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少、过分依赖国际市场“侏儒”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遏制产能盲目夸张,优化产业结构。而政府更应加大对光伏产业扶持和引导。
对于当前中国光伏产业而言,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注重技术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基础性和前沿性研究,为未来发展做好技术储备。
其次,加强产业规划,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竞争力。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已出现产能过剩苗头的情况下,有关企业和产业园区要合理规划投资,针对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需求开发相关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避免产品同质化和行业内部恶性竞争。
最后,要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融资、产业分工和科技合作的共同结果,中国为世界提供了质优价廉产品,有效降低了各国光伏发电建设和应用成本,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对于欧美国家近来采取的措施,有关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要充分做好应诉准备,对外增信释疑,共同维护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长期来看,欧美针对中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壁垒将继续存在,特别是在技术领域壁垒将更加严格。与此同时,随着智能电网等配套设施完善,未来中国光伏需求将有极大增长空间。
有鉴于上述客观认识,笔者以为,中国光伏产业应“自力更生”,加快技术进步,同时将市场目标重点转向国内市场。近日,为鼓励国内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对装机容量目标再次做出调整,由15GW调整到21GW,且上不封顶。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光伏总装机容量仅为3.6GW,这意味着未来3年中,中国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大幅增加。可见,未来国内下游需求市场的增长前景非常可观,企业要把握机会,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相关设备和产品的生产成本。
(作者单位: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