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中银国际研究所
编者按:过去十年间,在成熟的研发技术和密集资本的推动下,光伏行业快速崛起。然而,当高速扩张的产能碰上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时,光伏行业急转直下,并暴露出上下游脱节、缺乏国内市场支撑等问题。如今又遭遇美国和欧盟的“双反”,中国光伏行业的出路在何方?
在光伏行业人士看来,国家能源局、国开行等职能部门在9月份出台的一系列行业政策不亚于一场革命,尤其是能源局出台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文件,被解读为国内光伏应用的实质性开端。不过业内也认为,要破解光伏产业困局,为分布式发电应用铺路,不仅需要行业自身去调节,也需要更多标准和政策出台。
证券时报记者 李娴
近期,身处“双反”寒冬的中国光伏企业越来越感受到了来自于政府的温暖。在《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中,国家能源局提出,各省申报总装机容量原则上不超过50万千瓦,由此“十二五”期间的光伏分布式发电规划在一个月内从10GW(1GW=1000兆瓦)被提高到15GW。这被行业认为是国家层面首次从量的角度细化了各地光伏电站的发电规划,预计我国光伏行业还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
试点政策提振行业信心
阿特斯阳光电力是第一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光伏一体化企业,公司全球市场高级总监张含冰用“非常及时”四个字来评价上述规划。她认为,“放开国内市场这一步肯定要迈出去,当厂商遇到国外贸易壁垒时,来自国内市场的支撑就显得非常重要。”
国内光伏组件生产企业的绝大部分市场需求来自海外。前中国(无锡)光伏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特约财经评论员吕蓬瀛认为,一个只有国际市场纵深、没有国内市场战略支撑的行业经不起风吹草动,现阶段正是国家层面出台整体战略的时候。
向日葵(300111)董秘杨旺翔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从10GW提升到15GW,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提振光伏行业信心,同时,这也是国家层面首次从量的角度细化各地光伏电站的试点规划。
对于目前存在的试点规模小的质疑,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新能源商会执行秘书长王月海表示,光伏发电应用应该是一个理性的、逐渐推进的过程,“如果以目前行业产能和安装量衡量,试点规模肯定有差距,但政策需要整体规划,消化剩余产能不能只依靠终端电站,也需要全行业的自我调节。”
尽管张含冰积极肯定了试点政策,但她认为,分布式发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问题。她以阿特斯阳光电力在加拿大的电站项目为例说,公司2010年上报当地政府的项目,很多是2011年甚至2012年才获批,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光伏发电是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申报和批准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
张含冰说,国内光伏发电试点也是一个各方学习、摸索的过程,但至少让大家有机会去解决应用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行业疗伤尚需时日
吕蓬瀛用“四冷四热”来形容光伏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即“国外热、国内冷;民企热、央企冷;企业热、舆论冷;上游热、下游冷”,由此折射出整个行业在市场结构、政策博弈、投资主体以及产业结构上的矛盾。
“光伏产业两头在外、市场突前,导致行业危机传导很快,企业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吕蓬瀛一针见血地指出,脱离国内市场的产业只是高度依赖出口的新兴产业,而不应称之为“战略新兴产业”。
业内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目前光伏行业已进入“疗伤期”,重新达到供需平衡,需要通过企业去库存、调节开工率、行业洗牌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吕蓬瀛认为,这个时间不少于三年,期间产能在100至200兆瓦之间的小企业会面临淘汰,这类跟风进入行业的小企业占总产能的比重在25%左右。
不过,来自企业方面的预期则要乐观一些。张含冰告诉记者,截至今年9月,全球光伏组件库存量是5GW~8GW左右,按照去年全球超过27GW、今年30GW不到的出货量,9月末的库存量或将在几个月后消失。“今年二季度末,阿特斯的组件库存量是200多兆瓦,以二季度出货量400兆瓦来看,最多一个季度这个库存会被消耗掉。”
张含冰认为,在光伏组件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二三线制造企业受规模限制,难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由于缺乏品牌和客户认知度,在行业“疗伤期”中会非常被动。
天华阳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维利也表示,行业阵痛期不会超过一年。他预计,国内光伏市场会在2年~3年内有较快发展。在此之前,政府、企业等参与者都将经历不断摸索和调整的过程。
面对光伏行业的低迷,分析师也给出了市场重新启动的测算结果。新能源研究机构Solarbuzz资深分析师韩启明告诉记者,随着整个行业有效产能不断下调,按照目前45%~55%的开工率,预计到2013年下半年,库存基本能被消化。不过他强调,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海外市场需求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期待更多细则出台
针对国家能源局出台的上述通知,业内人士认为,分布式发电的用电量如何计量、上网如何落实等问题还有待更多细则出台;在大型地面电站的特许权招标和建设过程中,以民企为绝对主体的制造商们期待一个更公平、更有效的市场环境。
国家能源局在上述通知明确指出,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的所发电量主要满足自发自用,优先选择用电价格高、自用电量大的区域及工商企业集中开展应用示范。
也就是说,现阶段试点仍以用户端的自发自用项目为主,这让业内人士多少有些失望。杨翔旺告诉记者,如果分布式发电是以送到用户侧为主的自发自用,不能并网就要添加蓄电池,而由于蓄电池需要更换和维护,发电成本会明显增加。
不过,在东方日升(300118)董秘雪山行看来,现有体制下分布式发电是较合理的应用方式,但他认为,在不能并网的情况下,自发自用的用户侧用了多少电、如何计量,并不是接了一个电表就能看到的,这方面的细则还有待落实。
实际上,随着发电成本不断降低,部分电价较高地区已经具备了光伏平价上网的条件。韩启明举例说,浙江省工商企业电价是0.8元/千瓦时,居民电价是0.4元/千瓦时,现阶段光伏上网电价成本是0.75元/千瓦时,已经低于工商企业电价。他认为,以晶硅电池转化效率每年至少提升0.5%的速度看,居民用电也将具备光伏平价上网的技术条件。
对此,王月海则表示,在发电市场以央企为主导的电力体制下,光伏要实现全面并网还是存在困难,如果能从体制上突破,国内光伏新能源应用会迎来真正的生命力。
在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一直是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过去两轮西部地区光伏电站的特许权招标中,来自五大电力集团的“国家队”几乎包揽了所有项目,参与竞标的民营光伏企业要么沦为废标,要么就是在价格战中出局。
尽管也有制造企业参与到国内下游光伏电站市场中去,但在吕蓬瀛看来,这些企业更多还是扮演“供货商”角色,希望借此找到稳定的终端客户。
即便是组件销售方,张含冰认为,相对五大电力集团来说,民营企业也是弱势群体。“国外建设光伏电站的操作惯例是先打一笔预付款,项目回款周期是60天左右,而国内电站项目的付款方式完全不同,组件回款周期往往长达2个月,这对民营企业的资金管理是很大的挑战。”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