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显示,国内主要组件企业近日几乎都已开始满产。
有人认为,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追抢国内分布式大启动的市场机遇,二是希望赶在欧洲“双反”确定之前多一些库存在欧洲。
但这两种看法似乎都忽略了目前的行业基本面,也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两年前的产能扩张竞赛。
毫无疑问,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的规模化启动,让这个行业终于回到了平衡发展的轨迹上来。可一个刚刚启动的市场,在短期内是否消化得了上游庞大的库存都存问题,新增产量如何消化?
再说存货于欧洲,美国“双反”有追溯期,难道欧洲市场没有?
启动分布式市场,只是光伏业健康发展的第一步。姑且不论这种由政府给蛋糕式的市场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即或政府每年规划15GW、20GW乃至100GW,就能满足上游产能的增长吗?
显然不能。
对于光伏业目前的产能规模,较为集中的有两种角度不同的表述,一曰过剩,二曰相对超前。前者悲观,后者相对乐观。
笔者以为,如何认识这一问题,既可能是厘清行业现状的逻辑原点,亦可能是寻求困局解决方法的起点。由于认识不同,会形成对形势的判断与应对方法的不同,带来的行业形势亦大不同。
但无论是超前还是过剩,在实现平价利用之前,在市场价格恢复正常利润空间之前,光伏上游制造业可能都将一直面临着如何去产能化的问题,而这也正是行业整合的最大难点。
针对现阶段仍必须依赖政策扶持才能生存的光伏业来说,政府调控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可政府调控也很容易陷入“和面”式的窠臼——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分布式市场的被动启动,就有这么点儿意思。
之所以面临如此窘境,既有整体规划缺失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的因素,亦有政府过度干预而使得市场越来越依赖乃至绑架政府的可能,但一哄而上的无理性投资,恐怕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要跳出这一循环,首先需要对行业发展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事先规划出市场的规模与总量,也就是从宏观角度把握好发展节奏。用和面的道理来说,就是先计划好究竟要做多大一张饼。然后,严控总量,非经充分论证不得轻易调整。或只有如此,政府才不至于被市场要挟,企业也才更有可能制定出理性的发展策略。
对于个体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无疑是规避恶性竞争的最好方向,虽然这在行业普遍亏本的背景下并不容易,但舍此之外,恐怕难有前途。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