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类似危机的出现,国内光伏行业发展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与目标,加快技术创新,在做好国外市场的同时,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将企业发展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林伯强
现任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发改委能源价格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能源安全全球议程理事会主席
国际经济危机导致光伏市场萎缩,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最终导致了产能严重过剩。激烈竞争导致低价,低价导致双反,这就是近年的光伏悲惨故事。据估计,2011年,我国全年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达到21 GW,占据全球总产量的60%,连续五年位居全球首位。2012年美国商务部就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即太阳能电池)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做出终裁,对中输美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如果欧盟2013年效仿美国,那么中国太阳能企业将面临真正的“寒冬”。
产品不能卖出去,就意味着资金链断裂,等待许多光伏企业的很可能是破产倒闭。当然,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适者生存。此次太阳能光伏企业危机给中国太阳能产业提出了发展问题。太阳能企业在寻求短期应对危机办法的同时,也应当从长远角度思考整个行业发展。因此,光伏企业面临困境的时期也是光伏产业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反思的机会。那么太阳能企业该如何应对当前危机走出困局,又该如何谋求长远规划?
首先,合理把握市场风险。在国际低碳发展对清洁能源发展需求的刺激下,地方政府纷纷响应“新能源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召唤,加上国有银行对于“清洁”的支持,当然也基于光伏产品丰厚的利润,国内太阳能企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如雨后春笋一般迅猛增加,而且绝大部分光伏企业集中于光伏电池组件的制造。“井喷式”发展背后常常是行业整合,只不过,欧美“双反”使得这个过程更残酷。
这是一个深刻教训,其实光伏作为“昂贵”的能源品种,其消费需要政府补贴支持。然而通常在经济不好时,补贴就减少,这个风险应该是可以预见的。因此,企业要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更好地把握市场风险。就单个企业来说,应该发现和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自己擅长的环节,这往往比面面俱到更容易成功,位置也更稳定。而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需要避免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从而实现产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其次,注重技术研发降低成本。宏观地说,新能源产业链可以分三个环节,即研发、设备制造和利用。国内太阳能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即设备制造这一环节,经营方式相对粗放,研发和终端利用方面明显滞后。光伏产业链中的晶硅提炼技术属于核心技术,我国需要增加这项技术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的竞争力。在日益不利的贸易局势下,太阳能企业应该避免盲目扩张,加强管理,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而且从长远来看,太阳能企业今后谋求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自身技术的积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虽然说技术积累与突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但是,目前国内光伏企业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一方面,部分在国内起步较早的太阳能企业拥有了一些自主的技术,这些企业可以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就是提升自身在整个行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对于资金和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也应该考虑加强研发,因为设备和研发是相互支持的。加强技术研发,生产出具有差异化的光伏产品是避开贸易保护、帮助光伏行业走出困境的一条正路。
除此之外,成本和并网一直是制约我国太阳能发电规模化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将大大提高国内市场对光伏产品的消化能力。受光伏产品终端使用成本的制约,目前我国新能源中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能源结构中比例微小(0.27%,2011年),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国内光伏产品开发潜力很大。
与风电的问题类似,并网难也是限制光伏发展的关键因素。欧美市场的双反调查将使国内市场扩大,会倒逼国内相关改革和补贴,包括并网。近期国家电网[微博]公司发布的《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就积极承诺:国家电网将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供接入系统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不收费服务,同时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低压配电网,按国家政策全额收购富余电力,或许并网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总体而言,面对当前危机,从短期来看企业只能努力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在政府的支持下度过难关,将经营损失降到最低,尽量守住已有的国际市场份额。长期而言,为了避免类似危机的出现,国内光伏行业发展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与目标,加快技术创新,在做好国外市场的同时,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将企业发展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