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月4日电在全球最主要的太阳能项目开发商德国沃尔索太阳能的在京子公司,总裁施睿指着窗外的雾霾说:“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确实需要发展清洁能源。”
施睿从2007年起执掌沃尔索国际业务。两年前,这个德国人举家迁到北京。然而,这两年正赶上了国际市场需求回落,中国与美欧光伏产品的“双反”争端白热化。一家德国企业先后在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了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诉讼。
“欧盟如果对中国实施'双反’,这将变成一场'双输’的游戏。”施睿表示,欧洲人能享受到平价的太阳能电价,除政府补贴外,一大原因是来自中国的平价组件。
施睿说,事实上德国很多企业都在游说政府不要投票支持“双反”。相对欧洲“双反”可能对中国出口造成的严重打击,最大的市场契机来自中国需求的增长空间。
1月底,中国再次调高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目标,将发电装机容量扩大到35GW。这已是该目标的第四次调整,最初规划2015年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不过5GW。若要完成这一目标,未来三年势必引发国内光伏发电的几何式增长。
从产业结构看,中国企业多盘踞在中上游,即原料供应和组件生产。在中国能源研究院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红炜看来,这正是由于欧洲市场前几年装机需求的放量上涨,中国光伏产品的99%用于出口,占世界市场60%以上。
红炜认为,产能过剩、“双反”倒逼和国家对能源安全的考虑扩大国内市场,这些因素都表明:光伏产业必须选择一条新出路。
施睿从中国产业向下游延伸的意愿中看到了商机。“纯粹买卖关系已经过时,要看我们在一起能做什么。”他说,建立伙伴关系、资源整合才是消弭产业争端的良方。中德具有互补优势,德国在下游项目开发和运营维护上积累了更多经验。
截至去年底,沃尔索在10多个国家安装了6600个太阳能系统,从民宅、工业屋顶到电站,装机容量440MW。“按照德国四口之家平均一年用电4000度算,这个发电量可满足10万个家庭的使用。”施睿说。
沃尔索2012/2013年待建大型项目总装机量550MW,有70MW在中国。施睿也看好分布式发电前景。真正让他担忧的是光伏发电是一个20到30年的持续过程,但是市场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
红炜认为,光伏市场潜力很大,需要考虑的是分布式发电未来面临的实际问题,如房屋结构与光伏发电的匹配,民宅房顶的产权分配;加之投资环境还不够成熟,光伏电中长期的投资回报不明确,这都会影响投资人的决定以及银行放贷。
施睿说,光伏企业需要摒弃“捞现钱”的冲动,用长期发展的思维来理性看待行业成长。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