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讲一点,资产腾挪来放大财务杠杆比例。光伏电站虽然能印钞,但是自身实力不够的话,是很难大规模运作这台机器的,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自身的资本金投入,用最少的钱投资最多的电站。
正常的光伏电站开发资本金是20%,以现金出资,80%的融资配套。由于组件,逆变器的价格一月比一月底,为了降低资本金投入,可以延缓建设时间来完成,这当中不少公司用了过桥融资手法,基本上是全用银行的钱来完工。有些上市企业就宣称想用1000万元的资本金注册一些小公司来撬动1GW的电站,但是随着系统价格稳定之后,这招已经不管用了。
最近的玩法,是另设公司收购自身的电站项目实行加速开发布局,放大财务杠杆比例。以航天为例。
从图5中可以看出,航天下面设立多个项目公司,使用自己的组件开发电站,基本属于自产自销。因为电站投资回收期长,不确定性大,自己资金压力大。与上实公司合资设立子公司,注册资本35000万,这样理论上还可以撬动银行大约65000万,收购其自己开发建设的电站项目。同时其电站持有一定时间后还可以售给其它有意向的投资者,而出售的电站一般是有一定的溢价差,赚取利润。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合资子公司还可以将收购的电站持有一定时间后再转手出售,赚取那部份利润。
建立相应的稳健的财务数学模型,充分利用银行的钱来为自己赚钱,这种开发模式是需要相当资金实力才能玩得动的。
(八)建一个光伏电站的每单位投资
由于国内的光伏电站在发电领域的占比还显得太小,并没有像其它类型的电站的引入“概预决算”机制的比较。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都有一定程度的虚报高价。当然也与路条的炒作不无关系。
目前德国的光伏电站的平均价格已经来到了1.2欧/W,REC年报披露其在欧洲一个18MW的地面电站的投资成本已经跌破1欧/W的价格,这还是以0.55欧/W的组件价格来计算的。如此算来国内的实际建设价格能高到哪儿去?
至于屋顶小项目,价格差距就太大了,有些企业一个3KW的小系统到现在还报价5万元。而用一些简单的,廉价的配件设施,2-3万也能做下来。
二、2013年的一些可能有玩法
说完了2012年的电站,说说2013年以后的玩法。过去十年很多企业一头扎进光伏制造环节,看到的只是100%的暴利,而没有看到微笑曲线的杀伤力,被淘汰的基本上属于在这个行业不会玩的那一批人。
(一)装机地点
首先是装机地点或是开发地将会发生变化。到底是发展集中式地面电站还是分布式电站,将在2013年得出结论。如果将中国光伏项目比做一盘大棋,同样遵循着“金角银边草肚皮”的棋理。
(1)大型地面电站毫无疑问属于中腹。
先手天元,是要有实力经营才行,像中电投,国电集团这样的大型发电集团。单个项目200MW,320MW的建设,采用风光水火打捆。远比那些单纯的可有可无的小光伏电站强得多。更重要的是建设如此大装机量的光伏电站,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实力,资金实力也是一个硬标准。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手中的电站变成电网的统调电站这是难事,协调并网,接网,发电这样的事,还是得发电集团来做比较合适。一般的民营企业也就是来这儿打打酱油而已。所以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下好这盘宇宙流的棋局。
(2)企事业机关屋顶看似金角,实则银边。
大面积的屋顶谈不下,小面积屋顶又不想做。屋顶企业主的态度,屋顶的防水,屋顶的承重,屋顶的产权,变压器的报停报开,企业的运营情况,很多都是横在大家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
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屋顶,这些屋顶会卡在哪儿呢?只要开发商的价格别高得太离谱,很快会铺满光伏组件。
全国最大的企业屋顶当属两桶油的加油站屋顶,能谈得下来么?项目难度不小,每个级别的加油站都有自己的标准,撇开安全先不说,光建筑标准就很难过。至于高速公路收费站,谈判主体多如牛毛。慢慢谈吧。
至于企业屋顶,复杂得很。要是哪天能碰到个拥有几万平米屋顶且自己找上门的企业主,估计睡觉都能乐醒来吧。
整个2012年最令人记忆犹新的就是找屋顶,诸如谷歌地图,百度地图,能用的全用上了。英利更是号称调集200多人全国各地谈屋顶。此举确实得力,288MW的项目在手,光财政补贴就是15.84亿。7元/W的屋顶EPC成本,5.5元/W的补贴,这手买卖很划算,剩下的就是与屋顶业主们谈谈的利益的分配问题。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