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整个光伏电站的相关开发企业中,风险最小,收益最稳当的当属银行,一年百分之6以上的收益基本能保证。大家都是给银行在打工。略过不表。
2)另一个赚钱的莫过于开展光伏的融资租凭业务。以一个过去构思过的两种模式为例,简要说明之。
融资性租凭模式是居民为融资主体。租凭期间通常为光伏系统一定运营周期(如1年-15年),租凭期间光伏系统所有权归自己的融资公司。居民分期支付租金,租凭期满后,光伏系统所有权归居民,此模式对居民的信用要求较高。
买方信贷模式是以居民为融资主体,光伏系统归居民,居民向自己的融资租任公司付系统费用。该模式可针对希望一次性购买光伏系统的居民提供解决方案。
两种模式的精要就在于充分放大资金杠杆,用银行的钱来为自已赚钱。具体的财务数学模型,限于文章篇幅,略过不表。
3)至于实体电站的资产证券化,可能会伴随金融行业的改革而起步。
4)由卖配件转为变为卖系统。
实话实说,组件,支架,逆变器,电线电缆都是配件。本人所学专业里有条公理叫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这里同样适用。也许你卖1W组件或是卖1W逆变器可能是净利润0.1元/W,而卖一套系统可能净利能到0.2元/W甚至更多。
如果说一个老刘家5.45/W的价格过于极端,那么很多做过家用屋顶电站的朋友最清楚它的实价了。
或许这种市场不需要4元/W,25年质保的组件,能用上8-15年,售价3元/W的组件会有更大的市场。那么很多原本在大家眼中可能要被洗牌的小企业,会否咸鱼翻身?(备注,这种情况可能早已引起了大厂的高度警觉,否则不会急于起草行业准入标准)
可能很快一口价,套餐价将会出台。针对不同的屋顶不同的价位,诸如“19998元3000W光伏电站装回家”,“29998元5000W光伏电站装回家”这样的广告会不会飘荡在田间地头呢?
甚至于电视台里满天飞的加盟创业广告,“候总”表演式的低价广告会不会出现在光伏里面?
在这个领域会不会诞生航母级别的企业呢?1984年联想用20万元从组装电脑起家,花了30年时间做成PC行业全球第一,年产值过300亿美元,一家公司的产值就超过了整个2012年全球组件的出货价。要说组装一台电脑有多大技术肯定谈不上,要说组装一个屋顶光伏的小系统要有多少技术那也谈不上。
虽然很多企业不屑于做国内市场,甚至于在微博上展开隔空骂战,相互呛声。但是不可否认做为未来十年全球最大的四大市场之一的中国,丢掉这个市场就意味着在这个行业的失败。
如何将成本控制在最低,这涉及到采购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人力成本控制,市场推广的成本控制,甚至还有售后服务的成本控制。这些都只是技术活。积累或是借鉴成功经验,建立数学模型并实践修改后就可以完成的。
农村的屋顶市场可能是个蓝海,更可能是个红海,盯着这个蛋糕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同一个地点的争抢客户这事不可避免。不可能一个不满千人的小村有着数十家企业同时开发,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对手让出属于自己的那份屋顶则是门艺术。
结语
本文从筹划,整理资料到动笔,花了一些时间,之所以是2012年观察和2013年的玩法,而没有写成几十上百页的战略性投资分析报告,主要是笔者工作事物繁杂,精力和时间有限,所以全篇仅点到为止,抛砖引玉。
一个近十年平均用电量不到3000亿度的意大利2011年装了9.2GW的光伏,一个近十年平均用电量仅6100亿度的德国连续两年装机量超过7.5GW,两个国家累积到2012年的总装机量就达到了近49GW,那么一个年用电量超50000亿度的中国有没有可能在几年后达到装机30GW-50G/年的水平?站在此轮行业景气周期的谷底,似乎又看到了下一轮行业景气的泡沫。
未来几年,彩色电池的出现会不会让组件变成长期广告商的亲睐品?电动汽车越来越多,未来会不会出现光伏电动汽车来应急续航?光伏的平价时代已经到来,十年二十年后如果没有廉价储能系统的光伏行业应该怎么玩,有了廉价储能系统的光伏行业又应该怎么玩?欢迎朋友们来一起讨论,期盼前辈高人的不吝赐教。
走一步看一步是棋手,走一步看十步是国手,走一步看百步者那是棋圣。很希望和朋友们讨论下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后光伏的玩法。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