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组件制造商之一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昨天晚上宣布:公司创始人施正荣已经辞去董事会主席的职务,但仍作为董事继续留在董事会。原独立董事王珊女士已被任命为新的董事会主席。
新上任的尚德电力董事会主席王珊表示,董事会和管理团队的职责,就是解决关键的债务及资本结构问题,并为公司成为一个行业领先的太阳能产品供应商制定战略规划和重大方针。
据了解,仅仅在今年3月份,尚德到期的债务就超过45亿人民币,其中包括5.7亿美元的可转债和将近10亿人民币的银行到期债务。目前,尚德电力在美国上市的股价一直在1美元上下徘徊,市值也只有1.8亿美元,与巅峰时期的90美元股价和上百亿美元市值,已是今非昔比。
施正荣于2000年创办尚德电力,2005年公司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施正荣以23亿美元身家成为当时的中国首富,尚德电力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但是自从2012年以来,这家公司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
2012年,是中国光伏行业的滑铁卢。这一年,很多传统巨头由盛转衰,很多曾经耀眼的首富变成"负翁",欧美也开始全面围剿中国企业,使这个新兴行业深陷危机之中,无论是中国内地、香港还是美国,所有光伏上市公司100%都处于亏损状态。
去年8月份,施正荣辞去尚德电力CEO职务,接任的是美籍华人金纬。当时,有传言说施正荣是被迫辞职,因为他拒绝了无锡市政府提出的,抵押施正荣个人资产,以引入国有资金的方案。当时,尚德电力副总裁龚学进还出面否认这些传言:
今年一月份,一篇名为"一名普通无锡尚德员工的呼声"的公开信在网上被大量转载,公开信罗列了CEO金纬多项"罪名",并要求开除他。当时有人分析,由于金纬主张让无锡尚德破产,引起施正荣的不满,而这封公开信是在施正荣的授意下写的。
不过,也有人说,是无锡尚德的部分高管对金纬强烈不满,因此他们不惜公开矛盾,以鱼死网破之势要把金纬赶下CEO之位。不管真相如何,总之,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似乎已在尚德内部悄然开始。
现在,在金纬接任CEO半年之后,另一位美籍华人王珊又接替施正荣,成为尚德电力的董事长。有媒体分析认为,这是尚德进一步"去施正荣化"的表现,施正荣在尚德已经被边缘化。
去年9月初,尚德就已经开始减产裁员,产能削减幅度达到25%,并裁掉1500名员工。同时,各个债权银行开始逼宫无锡尚德,多位银行人士陆续进驻公司监督财务状况。2012年10月份,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太阳能产品征收34%至47%的关税。这无疑让尚德电力雪上加霜。一时间尚德破产的传言开始大肆流传。面对外界的猜测,尚德电力副总裁龚学进得不得再次出面做出澄清:
龚学进:尚德本身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我们海外的组织,海外的销售团队也是非常的成熟,有些高管基于自身的原因,有些基于市场本身的一些需要,企业主动的做的一些调整,人员的调整,此次架构的变化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些内容,外界不应该猜测。
双反的裁定没有一家企业会因此受益,对尚德而言,全球化的供应链架构应该能够有效地规避和化解壁垒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比如说在三四年前我们就已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已经投资有自己的一间工厂,但是现在看来本身可以很好地去规避到灌水的壁垒。
但是,不管怎样澄清,都难以改变中国光伏行业陷入困境的事实。有分析指出,中国光伏行业面临危局,主要原因之一是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地方政府削减了财政补贴,导致安装量增长下降,市场萎缩。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屠新泉表示,没有政府补贴,光伏行业根本没办法赚钱:
屠新泉:在这个过程中,在政府大量的补贴下建立了这些电站。
因为太阳能现在发电的成本还是远远高于传统能源,如果这样接入电网,电网公司是要亏本的。比如从火力发电厂购电只需要两毛钱,跟太阳能发电厂就要1块钱,这8毛钱的差价让太阳能发电厂承担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就需要政府补贴,德国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
另一方面,这些年来,中国光伏产业产能增长失控,几年之内涌现出几百家企业,这些企业大打价格战,导致利润严重下降,纷纷陷入亏损倒闭怪圈。
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说,这些光伏企业不顾劝阻,一意孤行,才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韩晓平:刚开始要建设这些企业的时候,能源局、发改委,一而再再而三的跟他们说不要建这些东西,产能严重过剩了。他们说不要管我们,我们是市场化经营,我们两头在外,跟你中国市场没有关系,我们只能解决你们的就业问题。
而这些公司大部分还在美国上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光伏还跟四万亿有关系,大家都是要产能,要拉动经济,上什么呢?当然清洁能源是最好,大家都去上这个产业,结果上的太多了就造成这个价格不断的下降,下降的结果就是其他的用户市场无法承受这种竞争,然后他们就采取法律诉讼行为。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如今投资者对光伏产业持续看空,已经很难有大量资本进入,借助外部力量脱困已经不可能。因此,2013年将是光伏产业重新洗牌的一年,在这个过程中,谁都有可能倒下。
光伏产业内外受困,嘉宾况杰带来独到观点。
况杰:实际上,不是无锡尚德一家的问题,应该说整个光伏行业都存在问题,相对来说无锡尚德还算是好的,无论从技术上来说还是从产能上来说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现在不行,也不能说行业彻底倒了,但是想通过以前的一些引进一些资本之类的方法很困难。
当然,来把它救活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可能性比较低,要付出的努力也更多。换句话说,尚德如果想出让股权去换取新的资本进入,可能自身的股权也越来越不值钱了。
尚德现在确实有问题,但是至不至于破产还是众说纷纭。
况杰:实际上应该是要破产,目前资不抵债正常来说是应该破产的。
但是无论从无锡市政府还是从社会各界都不希望他破产,所以很有可能还是重组,现在来看,谁进来重组,我个人感觉应该是在产业链的下游的,比如说发电公司,就是一些电力投资公司,包括能源行业中的其他公司,包括煤炭的这些公司、石油的这些公司。
他们有可能来重组,也只有他们能重组得起,如果说你让一个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的平台,比如说无锡市的国有资产公司来重组的话,重组完了还是没有出路,只有在能源产业链上的公司来重组可能还有出路。
产能发展远超过技术发展,大力发展产能导致产能过剩和恶性价格竞争。
况杰:实际上,产能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技术发展,比如电池片的转换率,技术指标的提高没有那么快,但是产能的发展过快了。
第二个就是清洁能源的应用现在的速度还不够快,实际上生产出电池来发电的应用还不够快,现在国家政策在这方面有所扶持,分布式发电刚刚出台的政策,就使得电池片以后有可能在国内比较大量的使用在屋顶上铺电池片进行光伏发电,这也是一种可能。
现在政策已经出台了,实际上是把用的一定的内需来化解出口不利的情况,政策已经有了,这种情况下产能肯定有一部分要被淘汰,另外技术还是领先的,谁的技术好,建光伏电站的时候肯定选择发电效率高,价格便宜的。
地方政府好大喜功,靠补贴获得的GDP没有价值。
况杰:谁的技术好,谁的资产相对好一点有可能会留下来。尚德这一块实际上是原来自己发展过快,而且技术没有那么多的提高。如果你说真要拿板子打在谁身上,我觉得打在尚德身上不如打到地方政府身上。
如果没有无锡市政府当时的无锡市政府主要领导积极的引进尚德,尚德也不会到无锡去,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那种好大喜功,要求尚德类似企业的扩张,他们也不会有规模这么大。
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比尚德当然更严重的实际上是赛维,如果没有江西政府的补贴,赛维一天都活不下去,实际上这个是地方政府的冲动,投资冲动也好或者叫做这个错误的决定造成了现在的光伏企业的错误。
因为如果说没有地方政府补贴,这些光伏企业压根儿不会做那么大,所以地方政府仅靠补贴来获得的这种新的所谓的GDP的增长实际上是没有价值的。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