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遇阻而回归国内市场的中国光伏制造业,却又面对着国内市场投资环境建设的严重滞后,不得已“亲自”进军电站投资市场,自产自销以力图自救。
可是,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即使仅仅在理论上,也难以自圆其说。
虽然同属于一个产业链,但制造产品与投资电站,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节,对企业的管理能力、运营方式、商业模式以及技术侧重等各方面,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
其间的差别,正如种麦子和蒸包子的不同一样。
在现代工业文明已经发展了200多年的今天,号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光伏业,却还在演绎着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模式,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尽管如此,前期扩张太快的中国光伏制造业,却只能自吞苦果,不得已以如此方式拉开了差不多集体的自我救赎,或美其名曰“战略转型”。
此前爆出的超日太阳资金链断裂危机,不过是在这条无奈“转型”路上被市场随机抽取出来的一个典型样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局面得不到根本的改观,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超日”出现。
“悲壮”转型
近期的舆论,似乎有些冷落了正在进行中的欧洲“双反”调查以及中外光伏贸易摩擦。焦点更多地聚集在了国内市场,包括接二连三的规划扩容、新政频出,以及可能的能源体制变革。
诚然,这是“自家”的事,会对身边的市场带来深远影响, 必然需要多加关注。
但深知内需远不足以消化庞大产能的业内企业,恐怕无人敢于忽略欧洲双反的后果。正是因此,其关注国内市场的眼神,也更加难掩焦虑。
无奈自救也好,未雨绸缪也罢。进军下游投资电站,以此拉动上游产能消化,几乎已成为国内光伏制造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这或许也已是中国光伏制造企业唯一的可选项。”天华阳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维利对记者说,由于投资国内电站充满“理论回报”诱惑,许多光伏制造业既是无奈也是心甘情愿地玩起了“自产自销”的把戏。
苏维利认为,在全球经济处于弱势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成为必然,随之而来的则是光伏外需市场可能会逐渐萎缩,因此中国光伏业庞大的上游产能只能在国内市场上寻找消化的突破口。“出口受阻,转身内需,这是中国多数产业这些年来都遭遇过的往复循环。”
但是,“由于内需市场的建设一直严重滞后于上游产能的扩张,中国光伏业一直存在着畸形的发展局面——上游产能无比庞大,在全球市场横冲直撞;下游应用市场长期弱小,甚至不能消化上游产能十分之一。”在苏维利看来,内需市场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没有需求,而在于市场环境、市场规则建设的严重滞后。
他认为,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者仍然抱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产业管理思维,宁愿扶持投资巨大但利润甚低的制造产业,而对价值增值更高的产业链服务环节缺少认识和管理经验。“这可能跟我们长期以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相关,但现在是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候了。特别是针对能够占据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而言,我们再也错过不起这样的发展机遇了。”苏维利说。
资金困局
焦虑于国内市场发展滞后局面的,远不止苏维利一人。
临近今年全国“两会”前,合肥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四处奔走,希望联络业内的全国人大代表,就中国光伏的规范化发展市场建设向管理层提出提案。
曹仁贤对记者表示,补贴较低和资金不到位的现状,有将光伏业拉入了全行业三角债“死局”的风险,如不抓紧想办法改变,中国光伏制造业前景堪忧。
曹仁贤的看法得到锦州阳光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文华的认同,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谭文华,在向全国两会提交的议案《关于解决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建议》中指出:“原本高度依赖现金流的制造业,一旦投资电站,等于固化了现金流,如果政策再不落实,势必出现‘成也电站、败也电站,企业不建电站等死、建电站找死’的局面。”
多位光伏业内企业家均表示,对于光伏上游制造业企业而言,投资下游电站市场,大多都属于无奈之举。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老总对记者说:“我是制造业出身,产品制造才是我的优势,我根本不想去投资电站。可现在产品利润本来就已经很薄甚至为负了,却还要面临客户动辄十几个月的账期,以及这样那样的苛刻的付款条件。那我为什么不自己去投电站呢?至少,我可以把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在自己手里。”
就近期本刊记者与业内企业的交流来看,有类似想法和做法的企业,不在少数。
断臂求生
不过,也有一些企业开始抛弃制造业,以换取资金和空间来支持经营向下游光伏电站市场进军的转型。
据报道,航天机电(600151) 去年10 月起就开始甩制造业“包袱”。2012年10月19日,航天机电及全资子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其持有的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25.13%的股权和4.57%的股权。进入2013年,航天机电转让旗下光伏制造业资产的动作并未停止。2月20日,航天机电挂牌转让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20%股权。资料显示,内蒙古中环光伏主要从事多晶硅及下游产品硅棒( 锭) 和硅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和研发。
但是,作为资金密集型投资项目,下游光伏电站市场对资金更为渴求。
据苏维利介绍,由于国内光伏电站的诸多不确定性,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不认可光伏电站具有资产融资抵押的能力。因此,“在这样一种信贷模式下,多数投资光伏电站的企业只能以别的资产来向国内银行抵押贷款。无奈投资电站的光伏制造企业,也只好以自身制造业资产去银行抵押为电站项目融资。”在苏维利看来,这个模式根本没法持续。
众所周知,制造业的经营特点是保持快速且持续的现金流,其现金流流动周期越短,则经营越健康。对于现金流普遍较大的光伏制造业来说,更是如此。
苏维利表示,对于已没有选择的光伏制造企业而言,不是不可以投资电站,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相对于下游电站市场对资金的庞大需求,上游制造业资产的抵押能力非常有限,控制不好就会危机上游制造端的生存。”超日太阳的例子,似乎佐证了苏维利的警告。
而据媒体近日报道,江苏阳光集团旗下控股公司海润光伏(600401),遭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暴跌,很有可能将江苏阳光集团拖入最高可达10亿元的“利润承诺”黑洞中。
苏维利认为,对于以自身资产担保融资来投资电站的光伏制造企业而言,尽快释放担保改善自身资产负债率,是必然的选择。“释放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卖掉电站。”苏维利说。
可是,卖掉电站,又谈何容易。
诸多光伏电站投资者心目中最理想的电站买家,要么是国内“五大四小”的发电集团,要么是一些有实力也有意进入光伏发电领域的央企或地方国企。
本刊记者早前曾就此问题采访一位五大电力集团西北某区域公司的总经理,谁知问题尚未问完,对方就抢过话头回答道:“我凭什么要买你的电站?是你建电站的能力比我们还强呢?还是你投资的电站成本比我们低、性价比比我们要高?”
他进一步对本刊记者坦言,无论是抢占优势资源和拿项目“路条”,还是投资能力、电站建设能力以及建成后的并网能力,“我们哪一样比你差?或者说,你哪一样能够超过我?”
寄希望于卖掉电站获取投资收益的投资者们,或许不得不回答上述问题。而对于以自产自销模式来暂缓经营危机的上游光伏制造业企业,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