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比较而言,您觉得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哪个更具有优势?
郭家宝:我觉得它们没有优劣之分。目前,从公共建设方面来讲,分布式电站既可以是屋顶的,也可以是地面的,因为可用于建设光伏电站的屋顶资源非常有限,不足以实现未来能源结构改善的目标。
对于大型荒漠地面电站,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发了电送不出来。原因不止是波动大,对电网安全性和电力调度的影响,以及线路容载率很低、输送效率不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需要考虑怎么平衡光伏电力的波动问题。现在推行的办法是储能,用光热或者风光储来平衡,目的是为了使光伏系统发电更平缓一些,更接近常规发电,但储能技术的成熟度还有待提高。
分布式光伏发电基本不存在电力消纳难题,这方面的优势相对比较明显,但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有限,一是光照资源有限,二是地面或者是屋顶资源有限,怎么利用好,也需要规划和设计。
我觉得,分布式是光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是比较合适的。政府现在推分布式光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会对整个光伏产业带来拉动。因为西部地区的电站现在晒太阳的概率比较大,短期内也没有条件那么快把电网建好。可产业的发展不能等,因此要利用好东部用电终端有限的屋顶资源。
从长远来讲,要解决能源问题,仅有分布式是不够的。最后的主体可能还是要大型地面电站,尤其我们国家西北地区有那么多的荒漠,这也是资源。但如果解决不了电力输出和储能的问题,西部大型地面电站的发展就有些盲目。
因此,光伏发电的发展要有统一的规划,不能大把资金投资在西北建设电站,建成的电站却只能在那里晒太阳。而长距离输送电力的电网也要有大的改造,这有一个过程。
目前要大力发展,只能两条腿走路,在西北地区建地面电站,在东部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两个部分都不能偏颇,既要利用好东部地区的有限资源,西部也要抓紧规划逐渐创造大规模建设和电力输出的条件。如果只发展分布式,把西部全扔掉也不行,因为东部的容量在短期内对产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因此,这两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支撑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如此才能相辅相成,实现光伏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最终实现能源安全。
记者:在您看来,光伏电力与传统电网的结合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郭家宝:主要的问题,还是传统电网没有为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做好准备,如果要大规模接入,需要改造的地方不少。可再生能源对电网的确是有影响的,但不是因为有影响就不能接入,而是电网结构本身需要改造,因为它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除了间歇性、波动性会对区域电网造成一定影响外,光伏电力对电网的影响也不能夸得太大,因为电网本身也有一个容忍度,而且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配置一些设备或者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解决。
电网和电源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关系,如果电源的水平没法提高,就只能由电网来解决。如果能在电源上做一些改造,则最好选择改造电源,因为电网的改造相对更麻烦、投入也更大一些,在电源方面投入改造比改造电网更有效。
目前,不少国家都已有这种设想,就是可再生能源配上一部分储能,通过减少可再生能源发电输出的波动,来让电网接受起来更容易。我们在张北做的风光储输示范项目,实际上就是在探寻这样一种电网和电源的友好互动模式。
记者:随着光伏电站越建越多,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光伏电站的交易可能会逐渐兴起,作为光伏电站的设计者,您认为投资者有哪些办法可以评估电站的品质及其投资价值?
郭家宝:我觉得首先还是企业品牌,就是电站建设者或业主的企业形象和声誉,这是较为可靠的参考条件。
其实,企业和个人一样,做事基本上还是有一定风格的,它会延续过去追求品质的习惯。
在可参考条件较少的情况下,这是相对可靠的办法。去看建设者过去的企业品质和底蕴,还有电站的设计者、施工者的品质及过往工程业绩,以及所用设备的品牌等。
从技术评估的角度来说,则要考虑电站的各项性能指标。比如,根据资源数据测算发电量预期;了解和测试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包括设计是否合理、各种器件的寿命如何、品质是否有保障等;还要对区域电网环境进行评估,会不会存在装机时没问题但过两年要限电的问题,等等。
目前行业内收购电站的惯例,是按内部收益率来评估收购价值。而评估一个电站的可靠性,也是基于回报率的,包括系统后期的衰减程度,同样是基于收益率来考虑。
我个人觉得,目前收购光伏电站存在的最大风险,还是限电的问题。限电实际上是一个电网接入条件问题,这可以通过对区域电网环境的评估作出风险评价。
除此以外,则是组件的衰减和逆变器的性能以及集电线路问题,因为这些都是外部看不见的,可能存在着以次充好的现象,对长期发电输电可能存在风险。
另外,也有设计的风险,目前行业内的设计单位相对有些混乱,有些机构有设计资质但可能不懂光伏电站,有些机构懂光伏电站却又可能没有设计资质,这都有可能给电站的长期投资价值埋下隐患。(吴军杰)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