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尚德电力股价攀上90美元的历史巅峰后,开始一路下跌2006年1月尚德电力股价突破40美元,施正荣问鼎首富2005年12月施正荣100%控股的尚德电力登陆纽交所2001年施正荣在无锡市政府的扶持下成立无锡尚德2013年3月尚德电力宣告破产重组,3月22日收盘报0.42美元2012年8月深陷亏损与GSF丑闻的尚德电力股价跌破1美元,收到退市警告
“企业兴盛或衰落、股市繁荣或崩溃,一切都周而复始,但它们似乎总是在人们措手不及的时候来临。”几乎经历了过去一个世纪当中所有经济危机和行业起伏的美国管理学家彼得·伯恩斯坦在其著作《风险》当中如此写道。
施正荣花12年构筑的光伏梦,一觉醒来繁花落尽终成空。上周三,曾经产能全球最大的光伏巨头尚德电力宣布,作为公司经营主体的无锡尚德破产重整。
结局就是这样残酷真实得让人措手不及。施正荣和他一手缔造的光伏巨头,以及曾经一起和他们为光伏产业欣喜疯狂的地方政府和银行,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全行业亏损和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
人物成败
施正荣
多面博士的财富过山车
施正荣喜欢别人叫他“施博士”。这位现年50岁的太阳能技术博士在过去的12年时间里,经历了从白手起家到问鼎首富再到分文不值的过山车,也展示了他勤俭奉公同时暗地自肥的多面性。
留学拜师
1983年,20岁的施正荣凭借优异的成绩,从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学仪器专业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988年,施正荣在上海获得硕士学位后得到公派留学机会,去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马丁·格林当时正在研究一项全新的课题薄膜太阳能电池,也就是把薄膜硅附着在玻璃上。如果这个项目成功,可以让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下降,并且实现大规模应用。而施正荣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博士生三年都没有攻破的难题,完美地让薄膜硅附着在玻璃上,并且获得了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1991年,施正荣以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获得博士学位,也深得马丁·格林的厚爱。
1993年,30岁的施正荣加入澳大利亚国籍。1995年,在马丁·格林的推荐下,施正荣出任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享有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工资薪水。
问鼎首富
施正荣看到了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巨大商业空间,2000年,带着自己的技术和40万美元存款回国准备创业。当年,施正荣像所有推销技术或者商业模式的真假商人一样,拎着一个小挎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在国内四处游说。在辗转了七八个城市之后,施正荣发现大部分地方政府官员都没听说过太阳能光伏产业,自己还常常被当成了骗子。
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机会出现在离施正荣老家江苏省扬中市不远的无锡市。2001年,在经过一番考察之后,无锡市政府主导,由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国联旗下的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数家具有国资背景的公司共同出资600万美元,占股75%,设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而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和估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入股尚德,占股25%。2005年,施正荣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100%控股无锡尚德的“尚德电力”,并且成功登陆纽约交易所,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
2006年,尚德电力的股价达到40美元以上,43岁的施正荣以23亿美元的财富,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
老大脾性
凭借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击败一众互联网、房地产老板成为首富之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2007年,英国《卫报》将施正荣评为“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
施正荣似乎很愿意接受类似的国际性奖项,而在国内公开场合,则很享受观众要求合照和索要签名的举动。施正荣开始频繁地出席各种社会活动和行业论坛,并且越来越以光伏行业带头人自居。在2008年底的一次新能源行业峰会上,站在台上发言的施正荣指着台下坐着的诸多同行大佬和政府官员说,“你们回去要好好反省一下。”当时的背景是,由于遭受了经济危机,海外市场需求量在2008年下半年出现大幅下滑,中国光伏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施正荣以老大的口气要求维护行业秩序。
掏空尚德
在尚德初创的头几年,施正荣喜欢跟工人在食堂吃饭,经常去生产车间,了解、指导一线的生产情况,并且只领四分之一的工资。而在尚德上市之后,施正荣逐渐脱离了务实肯干的作风,迷恋上资本运作。
2006年底,施正荣通过复杂的财务手段成立了亚洲硅业,并且慢慢从幕后操纵走向前台运作。亚洲硅业在成立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获得了来自尚德一份价值15亿美元的大单,而直到两年后亚洲硅业才开始向尚德提供多晶硅产品。2008年,施正荣以妻子张唯为法人代表的尚理投资成立,该公司与尚德之间也存在多宗关联交易。
此前,海外已有投资者就此将施正荣诉至美国法院并获立案。3月8日,尚德电力董事会就施正荣个人的关联交易展开内部审计。
财富归零
虽然无法获知施正荣及其家族目前的隐秘财富,但以尚德电力的股价计算,施正荣的财富已经归零。从2008年最高峰值的90美元一路跌下来,尚德上周五的收盘报0.42美元,美国投资机构已经给出了尚德电力股票“分文不值”的投资建议。
尚德电力的市值在最近的5年时间里蒸发了99%。目前,施正荣个人持有尚德电力30.2%的股份,并且通过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家族私有公司D&M
TechnologiesLimited持股29.4%。但是相对于2006年问鼎中国首富时高达186亿元的账面财富,施正荣的公开财富已经蒸发殆尽。3月4日,董事会解除了施正荣公司董事长的职务。除了仍然是上市公司最大的股东这个身份之外,施正荣已被尚德扫地出门。
公司兴衰
尚德电力
光伏样本的狂飙与覆灭
尚德无疑是中国光伏行业的教父级企业,被视为海归科学家、开明地方政府与海外资本合作的典范。此后在江苏、浙江、江西等多地崛起的光伏企业大多都是参照了尚德的三方合作模式和发展路径。可是现在,作为样本的尚德,在经历了令人炫目的狂飙突进之后,却濒临覆灭。
成功上市
2004年,在无锡市政府扶持下成立的尚德开始筹备引入私募基金以及红筹上市事宜。
对于海外机构来说,一个由施正荣个人控股的股权结构更有吸引力,而取得对企业的绝对控股权也完全符合施正荣自身的利益。为此,在施正荣的游说下,无锡市政府强令无锡国联等国资在尚德上市前退出。尽管当地国资吃亏不少,不过在当时,无锡尚德以尚德电力的名义海外上市,被看做是多方共赢的选择:施正荣的个人价值净增1.7亿美元;而无锡市政府在官方评价当中也将帮助尚德成立以及协助其上市,定义为无锡市光伏产业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飞跃。
从2005年1月到2005年12月,尚德以极高效的速度,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了国有股退出、引入战略投资者和登陆纽交所。
狂飙突进
海外上市募得4亿美元后,尚德开始狂飙突进。2004年,尚德的生产线产能仅有50MW(兆瓦),随着2010年无锡光伏新能源产业园的建设,尚德的产能扩大至3500MW,上市五年增长了70倍。在2010年底,尚德光伏产能居全球第一。
在大干快上扩充产能的同时,尚德开始章鱼式外延扩张,但屡掷重金投资,换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失败。譬如在2006年,尚德与美国MEMC公司签订类似于铁矿石长期协议的多晶硅十年采购供货协议,后来随着多晶硅的价格暴跌,尚德在2011年赔付2.12亿美元取消协议。
与此同时,尚德的债台也越筑越高。2007至2008年间,尚德通过各种方式在海外融资近10亿美元,而银行贷款则从2005年的0.56亿美元攀升至2011年的17亿美元。另据了解,截至今年2月底,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
外患内忧
在借新债还旧债的模式下,尚德容不得半点闪失。不幸的是,中国光伏产能过剩、欧美等主要市场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尚德的业绩受到重创。2010年,主业亏损;2011年,营收、毛利双双下滑;2012年上半年,尚德平均每天亏损1000万元。
更糟糕的是,2012年7月30日,尚德发布公告称,对公司投资的环球太阳能基金管理公司(简称GSF)相关方提供的反担保展开调查。初步结果显示,该笔总额达5.6亿欧元的反担保系GSF伪造,导致的结果是尚德将承担一切GSF向国开行融资所产生的风险。尚德的自我毁灭模式由此开启。
8月15日,施正荣辞去尚德电力CEO黯然下课,由公司CFO金纬接任。
公司形势急转直下的同时,尚德陷入了三方内斗。代表海外投资者利益的金纬,在成为尚德CEO之后,一方面关厂裁员,另一方面要求给自己加薪,尚德员工发布公开信要求金纬下课。此后金纬更是抛出无锡尚德破产以剥离上市公司尚德电力巨额债务的方案,这引起无锡市政府方面不满。
2012年9月,无锡市政府向施正荣表示愿意注资尚德拯救公司,条件是要用施正荣的个人资产做担保。施正荣拒绝了该方案。
今年3月4日,尚德电力董事会发布公告,宣布免去施正荣董事长的职务。至此,施正荣与尚德电力董事会已经公开撕破脸面。
在尚德各方利益相互缠斗之时,随着5.41亿美元可转债期限的迫近,尚德的结局只剩下了破产重整这一条路。
宣告破产
3月18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债权银行联合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无锡尚德破产重整申请。同一天,尚德电力发布公告,任命两名新董事。其中,此前担任无锡国联财务部经理的周卫平被任命为执行董事、总裁。这项任命被认为是无锡国联接手无锡尚德的信号。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破产法》裁定,对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实施破产重整。这意味着尚德电力的上市主体同时也是核心资产无锡尚德进入破产重组程序。
3月21日,施正荣半年多来首次开腔,“作为公司创始人,我很想通过各方的支持使公司获得重生,再为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施对尚德目前的破产重组局面反思道,“过去10年,我们对产业发展过于乐观,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内部管理却没有跟上;由于产业链不健全,一些投资决策没有达到效果,加上企业外部产能过剩、价格下跌、欧美双反等原因,使企业的造血功能剧减。”无锡国联董事长王锡林则在回答媒体关于无锡国联是否会控股无锡尚德的问题时表示,“我们会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按照投入产出的原则来做出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7年之后,尚德完成了一轮狂飙突进和迅速衰败的抛物线式发展,无锡当地国资企业则再次进驻,准备收拾烂摊子。
产业迷局
大量资金涌入、圈地建园设厂、行业产能过剩、国际贸易壁垒、国内宏观调控、全行业大洗牌……这样的流转轮回在太阳能光伏业上演。幸运的是,作为大力提倡的新能源,光伏业似乎还没有国内宏观调控之虞;不幸的是,90%原料依靠进口,产品90%又依赖出口的光伏行业,在遭遇国际贸易壁垒之后,过剩的产能似乎无法通过国内市场进行消化。春意渐浓,行业龙头无锡尚德陷入破产窘境,给整个中国光伏行业带来了一丝寒意。
中国光伏业春天到底在哪里
病因盲目扩张
中国光伏行业最早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一家叫做日地太阳能的企业,但是一声深山虎啸之后便是20多年的沉寂。直到2005年尚德赴美上市,才引发了中国光伏行业的第一波热潮。各地纷纷借鉴筑巢引凤的尚德模式,引入技术和资本开始筹建光伏企业和光伏产业园区。
根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地方政府主导的带有“光伏”字样的产业园区就多达28家,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河北等区域,多数光伏产业园的上马建设时间在2009年。其中还不包括各地以光伏产业为主但是以“新能源”命名的产业园区。此外,目前有15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而光在2012年通过公告形式宣称涉足光伏行业的A股公司就多达33家。
阿特斯阳光电力董事长瞿晓铧介绍,2009至2010年,全球为应对经济危机纷纷推出刺激政策,这些都对新能源行业带来大量的政府担保贷款,导致当时很多资金进入产业,光伏出现了产能大扩张。施正荣也曾表示,“2009年的下半年到2010年,这两年当中(光伏行业)投资过热,造成暂时性的产能极度过剩。”2010年,尚德产能问鼎全球第一,中国光伏企业的总体产能也占据了全球的半壁江山。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俊峰直言,“光伏行业的困境不是市场需求问题,而是光伏行业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造成的。国内光伏行业用了3-5年的时间走了10年的路,这使得光伏企业今后10年无路可走”。
困境
政策落空
运动式地大干快上之后,加之欧美市场的双反调查,产能极度过剩的中国光伏行业迎来的必然是行业性亏损。2012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在美国上市的前10大中国光伏企业全部亏损,亏损总额接近9亿美元。美国投资机构MaximGroup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大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中国整个光伏产业已接近破产边缘。
已经“无路可走”的中国光伏行业正在期盼政策能指一条明路。不过近期出台的政策利好似乎没有满足业界的期望。3月12日,发改委颁布的光伏电价征求意见稿中,备受瞩目的“对于分布式光伏自用电”的补贴方案为:在用电电价基础上给予0.35元/kWh补贴。
国家鼓励分布式光伏自用电,被认为是政府有意帮助光伏企业打开国内市场。但海润光伏董事长杨怀进对此表示,这一电价补贴方案低得超过预期,如果按照这一电价补贴方案实施,就不是在扶持光伏企业,而是将光伏企业“一网打尽”。
卡姆丹克太阳能CEO张屹认为,如果政策不支持,光伏行业很难获得持续性发展。国内的电价补贴政策远低于预期的消息虽不能说置整个行业于死地,但对光伏行业来说肯定是不利的。
出路
行业整合
张屹表示,目前来看,国内该行业内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仅凭产量高不能称之为龙头,负债率特别高的企业近期都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因为它们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很少,很有可能无法偿还债务,“下一个尚德是谁还很难说,接下来可能会有其他企业陆续债务到期。至于相关政府以及管理机构会不会出手援救,目前还很难说。”
张屹预计,今后一两年间都将是光伏产业的深度整合期。出现类似此次企业债务危机事件,可能对企业所在地负面影响比较大。但对于全行业来说,反而是好事。对于整个光伏行业来说,优胜劣汰是必然的。产能过剩是目前全行业的首要问题,如果不进行深度整合,行业很难迎来真正意义上的转折。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国内光伏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依赖政策。作为地方政府,一方面,其深度介入,过度扶持光伏企业;但另一方面,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又缺乏相应的规划和引导,造成一哄而上,产能急剧扩张,并最终酿成危机。现在只有彻底改变这种模式,光伏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