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居民任凯站在自家屋顶的多晶硅光伏发电板前,他是本市首位个人光伏发电成功并网者。和冠欣摄
花三四万元,买一套太阳能电池板,在自家的楼顶天台上搭一个“电厂”,每天发十来度电,一部分自用,剩下的卖给国家电网,用七八年收回成本,剩下十几年净赚。家庭发电厂是否真的前景广阔?昨天,本市两位已成功并网的个人家庭发电者向记者展示了使用结果:自家用电基本能够保证,赚钱却不一定。
任凯:“居民光伏发电是个创业商机”
“住自己的房,用自己的电,目标是打造光伏界的苹果级企业。”昨天,本市顺义居民任凯这样向记者描述他的创业目标。而此前,任凯已成功在自己联排别墅的屋顶和阳台上,安装了太阳能发电用的多晶硅等装置,并第一个将民宅发出的电并入了北京电网,部分地实现了“用自己的电”。
去年10月,在我国光伏产品遭遇欧美双反调查,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关键时刻。国家电网公司向社会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根据意见,今后,电网企业将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业主提供接入系统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不收取费用,允许富余电力上网。业内专家称,光伏行业发展迎来转机。
此后,国家电网全系统受理了国内几十位个人的申请,而北京顺义的居民任凯成为本市家用光伏系统成功并入电网的第一人。
今年1月25日开始,任凯在自己家屋顶和阳台装配的小型太阳能发电装置,每天有10度电顺利并入北京电网,按国家发改委确定的价格,收购价格为每千瓦时0.4002元。由市电力公司每半年与他“结算”一次。任凯发1000度电,可得400元。当时,本报曾率先报道了北京民宅变身光伏电厂的全过程。
当时的任凯还在一家外企任职,报道时坚持让记者使用他的“笔名”。而昨天,任凯向记者透露,由于近两个月来有很多人向他咨询如何才能实现“用自己的电”?他由此找到了创业思路。
昨天,任凯的“北京慧能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注册,作为自然人投资的公司,将专门提供太阳能发电方面的咨询、设计、安装等“一条龙”服务。
徐晓东:“节能环保,但不为赚钱”
“我一直关注这个事,退休了,就想试一试。”昨天,还在外地出差的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徐晓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专访。徐老曾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研室主任,此前曾参与国家可再生能源法的执法检查等工作,他长期关注环境资源领域新动向,并在自己家中成功完成了太阳能发电并网。
徐老的“试验田”位于北京顺义一处公寓房的顶层,“我家在最高一层,是复式结构,屋顶完全是斜面,特别适合安装太阳能多晶硅。”徐老在家中屋顶上安装了18片多晶硅,4200瓦,从今年春节开通后至今,平均每天能发电12度左右。
“我选择的是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方式。目前,我家太阳能装置发的电,已完全能满足自己家庭用电了。”徐老说,天气好、日照足的时候,一天最多能发到26度电,天气不好的时候,只有二三度电,“估计夏天到了之后,应该最多能发到30多度电。”
徐老告诉记者,其实利用太阳能发电,是为了促进节能减排。有机会还想再试试在家中装个风机,成为民宅风力发电的“吃螃蟹”者。“这是新政策,肯定会有一些问题,我希望通过实践全过程,推进政策进一步完善。”徐老认为,在目前电价水平下,想要靠家庭光伏发电赚钱,可能性不大。
算账:每天10度电“回本”期较长
昨天,记者请本市目前仅有的两位把民宅变身小型光伏电厂的居民算了笔账。
徐晓东的结论是,自家发电自己用可以,但如果想把小型光伏发电作为创业项目,“赚钱是不可能的。”
徐老的账是这么算的:购买多晶硅等硬件设施,前期投入4万元,按电网收购价格为每度0.4002元。即使按照夏天最大的发电可能性每天30度计算,30度×0.4002元×365天=4382元。4万元前期投入,需要9.12年才能收回成本。而如果按照冬春季节每天仅十几度的发电状况,需要近20年才能回本。如果个人以此创业,周期实在太长。
已注册自然人公司、准备放手大干一场的任凯,却对盈利前景十分乐观。
任凯向记者透露,他在微博发布自己成功并网发电的消息后,“粉丝”众多,目前已找到他要求帮助发电的就有约10个项目,“全部是怀柔、昌平等远郊区县的用户”。任凯查询发现,国家发改委近期正就个人进行光伏发电给予“补贴”征求意见,在征求意见稿中,每度电可补贴0.35元。
任凯计算得出:如果以0.7元每度的电价加上可能的补贴0.35元,前期设备3.5万元,每天发10度电的情况下,需要9.5年收回成本。任凯说,一套设备可以运行25年,所以还是有盈利前景的。
昨天,记者从国家电网北京公司了解到,算上任凯、徐晓东,目前本市一共有9人提出了光伏发电并网的申请。
北京电力公司营业处处长王艳松告诉记者,对于光伏发电的并网申请,国家电网的态度是6个字:“支持、欢迎、服务”。业内人士判断,家用光伏系统能够成功通过验收和并网接入,无疑将助力目前低迷的国内光伏产业,但小型项目的“市场化”运作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