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
王勃华: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成本也保持着持续下降趋势,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核心技术环节不断获得突破,生产工艺持续优化,规模化生产稳定性也逐步提高。目前,我国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产业化转化效率已分别达到18.5%和17.3%。主要光伏企业的高效电池效率已达到20%以上,量产效率也超过19%。高效多晶技术量产效率达18%以上,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电池组件企业成本不断下降,至2012年年底,部分企业生产成本已经降至0.6美元/瓦以下。
但由于光伏应用市场的增速低于光伏组件产能的增速,自2011年起已经出现的供需失衡局面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光伏产品价格仍保持下滑势头。在价格的压力下,主要光伏企业在生产成本特别是非硅成本的控制方面几乎已发挥至极致,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均锱铢必究。与此同时,为提高性价比,各企业也在积极关注产品性能的提高,纷纷加大投入。特别是在当前产品同质化较高的情况下,高效电池正在逐步走出实验室迈向产业化,2012年我国主要企业的扩产均集中在高效电池方面。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吕锦标
吕锦标:一方面,规模化经营可有效实现多晶硅生产成本的降低。从GCL的不同单线实践看,随着单线规模扩大,多晶硅生产成本有20%~50%的下降幅度,2012年达产的15000吨单线,生产成本(含折旧)可以下降到17美元/公斤。
另一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大大节约了多晶硅生产成本。目前,80%的多晶硅生产技术为改良西门子法,其工艺在流程缩短、物料封闭循环利用、能量回收利用、单位环节效率提升等方面得到了持续改进。比如能耗指标,综合电耗在70千瓦时/公斤~80千瓦时/公斤多晶硅,还原电耗是40千瓦时/公斤,这种指标远优于以往的世界先进水平,全球其他老装置工厂的综合电耗都在100千瓦时/公斤~120千瓦时/公斤范围。归结到生产成本,还没有几家企业能把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成本(含折旧)做到17美元/公斤的水平。
同时,在改良西门子法持续改进的过程中,一种新型的硅烷流化床技术近年趋于成熟。未来由GCL完成的单炉千吨级的硅烷流化床中试项目,将解决颗粒硅品质提升和连续稳定高效生产的难题,并且通过与成熟改良西门子法的改造相结合,将使多晶硅生产成本下降一半,预计未来3年内将成为市场供应主力。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金存忠
金存忠:晶硅光伏产品价格近1年来的雪崩式下跌,使提高光伏产品的转换效率和降低电池片的成本成为光伏产品企业竞争的关键,光伏产品的一线制造厂商对高端设备需求更加迫切。进入2013年后,中国光伏设备制造商针对降低光伏组件的成本和提高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两个目标,不断推出光伏新设备和新工艺。这将促进太阳能电池片产品生产商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
今年,制备高转换效率纳米表面结构的黑硅材料使用的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设备、采用定向凝固生长技术的吨位级多晶硅铸锭炉和大尺寸开方机、带二次加料装置并采用下排气结构的高效低能耗全自动硅单晶炉、6~8英寸区熔硅单晶炉、高效可靠的硅片切割设备和融合了更先进工艺技术的新一代全自动化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等设备的产业化,将成为下一步国产光伏设备市场新的增长点。
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CTO刘勇
刘勇: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对产品质量的把控,才能实现企业独特的竞争力。
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单纯抓某个阶段的工艺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的需求,必须从整个产业链来入手,通过和上游设备商合作,全面参与从硬件改造到工艺开发的全过程。
目前,我们已经将原先单纯开发工艺的思路,拓展到在研发过程中就着手开发供应链。因为技术再先进,没有高品质、低成本的设备和材料来完善供应链,也很难实现有竞争力的量产。为此,广大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应该从技术研发初期就为后期的大规模生产打下基础。
进军电站市场应谨慎有序
记者:密集的政策扶持掀起了一股光伏电站的投资热潮,组件制造商们纷纷向下游电站市场挺进,暂时缓解了部分库存的压力。但是我们也知道,电站建设需要逆变器、电缆、边框等大量配套设备,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并且光伏电站开发、运营的回款速度较制造业更慢,企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当前情况下,欲进入和已进入电站市场的光伏企业该何去何从?
王勃华: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一些光伏企业的业务范围逐渐由以往的电池组件制造向下游系统集成甚至电站运营拓展。一方面试图通过电站建设拉动自身光伏组件的销售;另一方面拟通过业务多元化,涉足电站投资与运营以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与此同时,大型发电集团为了控制产品质量和成本,也已开始不同程度地涉足电池制造业。如国电和中电投已涉足从硅料到电池组件的制造环节,大唐、华能和华电也在酝酿进入光伏电池制造环节,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光伏市场的竞争压力。
刘勇:当前,行业往下游发展的趋势很明显,组件制造企业通过开发电站以带动主业的发展。除了经济上的收益外,此举还能让企业更加了解自己的产品,发现还有哪些方面需要优化和改进。但是作为生产商,还是应该优先做好主业,在做好各环节的生产和研发的基础上,再谨慎有序地进入应用市场。
钱晶:目前随着光伏上游制造环节产能的严重过剩,企业都开始进入下游应用市场,这也是光伏产业的一种走向。进入光伏电站市场既能在短期内有效地销纳库存,又能确保企业赢利而长远发展,不失为中国光伏企业的可取之法。以晶科能源为例,我们从成立初期就把自己定位成全方位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而不是单纯的组件供应商。夯实上游制造环节优势,延伸下游电站市场布局,正是晶科能源未来的发展战略。目前,晶科拿到手的电站项目已有200兆~300兆瓦,同时我们还在申报各省的分布式电站项目。
对于晶科能源来说,参与电站项目的方式有4种:一是仅供应组件;二是项目总包(EPC),就是将包括组件、逆变器、支架等在内的整个项目承包下来;三是联合投资,成为电站的股东;四是独立投资。综合来看,仅仅供应组件,是利润最薄的一种方式,下游的项目利润更有保障。
袁全:只有整合产业链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确保共赢,才能渡过难关并稳步发展。辉伦太阳能通过产业合作方式,锁定了江苏地区的屋顶和土地资源,用以开发建设光伏电站,并于去年跃升成为江苏最大的光伏电站开发商。其中,在江苏省东台市沿海滩涂开发的50MW地面电站是2012年在江苏省内享受国家电价补贴项目中最大的单体地面光伏电站。该电站总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成后有望实现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同时,在江苏省丹阳市开工建设的大亚集团15MW屋顶电站,是全国最大的单一企业屋顶光伏电站。该电站充分利用屋顶面积共计25万平方米,建成后有望实施年发电量1500万千瓦时。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 曾少军
曾少军:按照相关政策,年底前建成的电站才能享受到当年的电价补贴。为了赶工期,很多电站建设方在设计方案尚未经过多方论证就开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也没有时间去考虑最优方案,不惜付出高昂的建设成本。当前国内投产光伏电站在相同规模和光照条件下的发电量要比国外低20%~30%,这跟配套设备、技术创新、设计方案、建设水平和智能控制等是分不开的。
为此,今后企业在电站建设前,应在选址、选择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证,找到最为适合的方案来建设电站;在电站建设过程中,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尽量节省成本;电站建设完成后,要科学地进行维护,保证电站的发电量。另外,国家也应该制定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电站标准,对电站的相关配套设备如组件、支架、逆变器、汇流箱、无功补偿装置等制定合理的标准,以保障电站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不低于国际标准。只有这样,才使我国不仅是光伏产品的制造大国,也成为光伏电站安装与应用的强国。
光伏到家万事俱备还欠引导
记者:《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全国光伏装机总量的目标不断上调,大力倡导分布式发电,国网公司更是于今年 2月底发布了《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上海、青岛、北京等地已有个人家庭屋顶光伏电站成功接入电网并平稳运行。并网瓶颈已被突破,但光伏发电系统陈列到电器大卖场,轻松装上寻常百姓家的屋顶,这一刻离我们还有多远?
晶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靳保芳
靳保芳: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看,光伏产品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节约了化石能源,为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前,我国的光伏产业被称为“两头在外”,即原料和产品销售都在国外。随着近几年的发展,这种局面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目前,我国光伏制造产能已达40GW,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光伏生产大国,技术持续进步,光伏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条件已经成熟。据了解,太阳能电池发电每千瓦时成本已经低于1元。这都为光伏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
光伏产品应用进入“家”时代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长期以来光伏产品主要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应用,我国在光伏产品应用领域缺乏规划和引导。不久前,有人设计安装了自己家的太阳能屋顶电站,却不被城管部门批准。光伏产品应用进入家庭是一件利国利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好事。希望有关单位加快技术研发步伐,在最短时间内推出适合国内应用的相关技术,同时尽快研究光伏产品应用的规划、补贴政策、相关建筑设计以及剩余电量上网销售等实际问题,引导大家用好清洁能源,为保护环境作出新贡献。
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
钱晶:在我们的认知里,能源是属于国家的,发电是国家层面的行为,但未来,太阳能发电会彻底改变这一思维,普通工商业主、普通老百姓也能参与,也能自发自用,甚至能以此作为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当完善的商业模式构建起来之后,各类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大型基金、私募基金、券商等都会纷纷被吸引进来,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因为,未来所有的物资都会越来越多,除了能源;所有的能源都会耗尽,除了新能源;所有的新能源都难以经济高效且对环境生态零污染零伤害,除了太阳能光伏。所以只要成熟的商业模式形成,这个市场不仅仅有前景,也有“钱”景。
2012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约4.5GW,2013年预计到10GW,这个数字中主要还是以大型地面地站为主。随着分布式光伏电站相关政策、实施细则、法律法规等相继出台和完善,分布式将会成为下一波应用高潮。无论从它的经济性已能和火力发电电价抗衡,还是环保需求性都已经没有理由来阻止这一大趋势了。分布式我更愿意称之为“后B2B”时代,即它的终端用户或参与者不仅仅是之前的那几家国企、央企的大型电力公司,而是普通的工商业客户。而真正所谓的B2C是指光伏装上寻常百姓家的屋顶,类似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一样,光伏发电系统陈列在电器大卖场,当作家电产品来卖。继分布式之后,居民屋顶系统一定也会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
辉伦太阳能市场部经理袁全
袁全:即便在已经局部实现“平价上网”的国家,光伏行业依旧属于“政策驱动型”而非“市场驱动型”的行业。德国政府花了10年时间培育市场让民众接受以光伏为主的新型能源。而中国政府自2009年相继出台“金太阳”政策至今也不过不到4年的时间,况且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的光伏补贴政策还需要不断细化、简化、合理化。所以,中国光伏的B2C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一方面,一系列利好消息对于快速扩大国内光伏市场、推进光伏市场走向B2C时代都大有裨益。上海、青岛、北京等地已有个人家庭屋顶光伏电站成功接入电网并平稳运行,这就是光伏市场迈向B2C时代的一个积极信号、一个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虽然国网新政打通了并网瓶颈,但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及补贴细则尚未配套跟进,这“最后一步”亟待补上。
应该说,我们正在迈向光伏的B2C时代,而推进光伏的B2C时代的真正到来,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首先,系统成本还需进一步降低;其次,并网流程和补贴细则还应进一步明确,宣传推广也应进一步扩大;最后,融资渠道也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中盛光电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佘海峰
佘海峰:在海外,户用光伏系统越来越受欢迎,与传统的B2B模式相比,B2C模式正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国内光伏市场的日臻成熟,终端光伏市场也日益受到重视。因为任何一个行业,真正进入成熟期以后,谁掌握客户和终端,谁就能掌握市场和话语权,光伏行业概莫能外。
今年2月27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去年年底,国家电网也出台类似的政策,明确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对光伏企业开发B2C市场来说,这些措施是明显的利好信号。今后,用户不但能用分布式光伏电力给自家供电,还可将用不完的电出售给电网。因此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内B2C光伏市场的潜力也非常可观。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