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足以让光伏行业刻骨铭心。
放眼世界,随着中国尚德电力——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面板制造商、德国Q-Cells——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美国太阳能信托——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项目开发权持有者的相继申请破产,全球光伏产业寒风阵阵。
聚焦国内,欧美“双反”制裁下的国产光伏产业,出口骤降,全行业亏本,亏得少的有一、二个亿,亏得多的有十几个亿,最多的有几十个亿——奇怪的是,亿元级亏损下的中国光伏企业,却依然为春天即将到来的点滴温暖而躁动不安。底气与耐力何来?
2011年《能源评论》9月刊——“中国光伏产业,家在何方?”,本刊曾大力呼吁,“解决中国光伏企业困境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加快启动国内市场。”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并未见到实效。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金太阳”工程,在以次充好、虚报面积、开工延期等问题的质疑声中或将隐退。产能是否依然过剩?依然是个谜团。
救,还是不救?也许本不需要回答。
自2012年9月以来,政府和电网公司祭出一系列组合拳,逐步逐项落实光伏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如下两件事:国家发改委向部分政府机构、相关光伏发电企业下发《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通知》的意见稿和国家电网公司面向国家层面提交的《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前者明确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实施方向,后者扫除了大小用户光伏并网的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受理光伏并网相关咨询业务5741件,报装业务352户,发电容量82.99万千瓦,其中43户完成并网,发电容量6.52万千瓦,累计发电731.61万千瓦时。数据间,传递的是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调整转变的讯息。
利好随之而来:先是有媒体报道称,政府正在酝酿“分布式光伏示范区项目实施细则”、“电价补贴机制改革方案”、“光伏行业准入标准”、“光伏产品出口退税”等政策;接着有消息称,欧洲超过1000家光伏企业要求欧盟委员会放弃对中国太阳能企业征收惩罚性关税。
这令中国在美上市的光伏股票集体大涨。截至发稿时,尚德电力领衔上涨29.17%,赛维LDK上涨23%,英利绿色能源、大全新能源、晶澳太阳能、晶科能源等公司股价均有14%~20%的上涨。低迷多时的光伏行业,似乎看到了回暖的曙光。
然而,无论是新能源股的上涨还是国内光伏企业订单的增多,都只是资本市场放出的“烟雾弹”。就光伏产业供需情况看,基本面并没有明显好转。
掣肘在哪里?各方都把矛头指向了政策端。
利好并不表明一个美好的未来。原因何在?政策不能落地。有了方向,必须配套各种政策和举措;有了原则,必须配套实施细则;有了优惠,必须让真正的努力者受益;有了企业的实际行动,政府扶持与引导也要同步跟上。政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抛下一只靴子,剩下的就只是等了。
有鉴于此,《能源评论》分派记者前往北京、上海、河北、浙江、江苏、山东、江西、广东、海南等地,实地调查光伏企业的生存状态、个人参与分布式光伏的意愿。
我们发现,中国的光伏企业,并没有因为施正荣的倒下而一蹶不振。
无论是理论界的执着求证,还是领导者的呼吁表态;无论是电网公司的先行一步,还是光伏企业的打道回府……多少人在重重压力下苦苦坚守,都只为让中国的太阳——“有能”;
然而,当下中国,万事俱备,唯欠东风。主宰行业进步的最关键角色——负责出台政策、法规的相关政府部门,“任你寻它千百度,那人仍在无动于衷处”。
于是,一个问题再次被尖锐提出——
到底,谁让中国的太阳——无能?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