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金太阳”
2009年“金太阳”工程出台的时候,光伏产业的海外市场依然火爆,用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崇卫的话说,“基本上只要你能做出来,就有人等着来提板子。”面对政府的真金白银,彼时像尚德这样的大企业并不看好国内市场,正忙着在海外大力扩张。但也有企业开始意识到培育国内市场的重要性,高额的投资补贴毕竟很诱人,正泰就是其中一家。
截至今年2月底,浙江省61个“金太阳”项目、218.5兆瓦的装机容量,有三分之一是正泰做的。2009年,正泰便拿了5个“金太阳”项目。当时的政策是按综合造价的50%补贴,换句话,投资2000万元的项目,中央财政直接补贴1000万元,不过这部分钱在项目开工后,先按70%预算下达,剩余的30%要等项目完工验收后发放。
这一政策执行一年多后,变成固定补贴。2011年,采用晶体硅组件的示范项目补助标准为9元/瓦,采用非晶硅薄膜组件的为8元/瓦。其后,随着光伏组件成本的不断下降,2012年的补助标准定为7元/瓦,后来又降至5.5元/瓦。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补贴标准变来变去,异常复杂,在孟宪淦看来,这体现出“政府对市场的把握不准”。
补贴政策的变化严重滞后于市场,导致补贴有时甚至几乎“包了投资”,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骗补”,或者毫不考虑长期运行效益的“以次充好”,反正投资成本几乎都“补”回来了,后面能多发一年就多赚一年的钱,这对那些实心实意想做分布式光伏产业的人,无疑是一个打击。更为普遍的是,许多企业有意无意地推迟项目的建设周期。龙驰幕墙工程有限公司太阳能事业部经理杨国平坦言,“这不是投机心理,也是一种趋势。逐利是企业的天性,合理利用规则是企业的生存智慧。企业说到底需要资金周转,省下来是为我自己省下来的,按照那个价格,对国家可能影响小一点,对企业来说影响比较大一点”。
也许是开始逐渐意识到补贴政策的问题,中央财政开始“釜底抽薪”,一次性下放的补贴额度越来越小。李崇卫举了浙江省的例子,以前是70%,2012年上半年减少为35%,下半年则只有10%。而从对江浙多家项目开发企业的采访中得知,即使是2009年最早一批“金太阳”工程,到目前为止也并没有拿全剩余的30%补贴。对此,李崇卫笑着说:“我们还是相信政府的,国家的财政资金,我们认为还是比较有保证的。”
除了补贴政策的机制问题,项目开发企业盲目报装,导致电力实际消纳能力与项目申报规模脱节的浮躁心态也使一些投资项目陷入进退维谷之境。河北保定供电公司发策部丁斌主任为本刊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当地一家企业选择“自发自用”的项目模式,后来发现报装规模太大,发出的电根本用不完,现在又来问电网公司能不能余量上网,享受度电补贴,当地发改委的答复则是不能两头享受补贴。
此外,投资风险与回报问题始终是制约分布式光伏市场的关键因素,其中,电价政策又是关键。以浙江为例,凡在2012年1月1日前核准建设、2012年12月31日及以前建成投产的“金太阳”项目,上网电价在0.482元的脱硫燃煤标杆价基础上,享受0.7元的省财政补贴,达到每千瓦时1.182元,而此后核准、投产的“金太阳”则只有0.482元的脱硫燃煤标杆价。以正泰投建的杭州火车东站10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为例,2.4亿元的总投资中,自投资金为1.4亿元,项目年发电为982万千瓦时,即使按1.182元的电价计算,静态回收成本也要12年,可由于客观原因,该项目未能在2012年年底建成投产,如果按0.482元的电价算,“这个项目就烂掉了,静态回收20多年都收不回成本”。
而根据天通新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张远的测算,“在现有的系统建设成本和‘金太阳’的补贴政策下,以合同能源管理为基础,在华东地区的光伏项目,投资回收期通常在8~10年(年化收益率10%~12%左右)。”
采访中,许多投资企业表示“6年左右的回收期还是可以接受的”。但事实上,按照目前的补贴政策计算,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回收期通常都超过了6年。这一回收期是否称得上合理,一方面有待市场检验,一方面更取决于尚未出台的电价补贴政策。
除了电价政策,“金太阳”工程实施过程中还暴露出许多分布式光伏未来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比如屋顶的可靠性问题,并网的问题,相关配套法规的问题。
尽管存在着诸多问题,可无论在业内专家还是项目开发企业看来,“金太阳”工程无疑都是值得肯定的有益探索,为国内光伏产业发展打下基础,做了贡献,对那些真正想做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企业来说,作用巨大。
据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任东明提供的数据,“金太阳”工程历经4年发展,总规模达到3160兆瓦,其中2009年642兆瓦,2010年272兆瓦,2011年600兆瓦,2012年1090兆瓦。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