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苗连生:光伏老大的万人运动

   2013-05-30 英才杂志李文友24060
万人“减压”

产能过剩、融资渠道收窄、应收账款高企、资金链紧张,光伏企业注定要面对更为艰难的一年。

5月初,外媒传来消息,欧盟委员会已同意向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板征收平均税率47%的惩罚性关税。一旦“传说”变为现实,如何活下去将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解答的“必答题”。

对于英利的扩张模式,一位竞争对手的高管并不看好,“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英利在亏损的情况下比拼出货量,这种模式是否理性”?

“大家都在赔钱,关键要清楚赔在什么环节,以及赔的底线”,苗连生不讳言有风险,“我们敢这样做,在于资金链能够承受,而且战略节奏上能把握得住”。

要在产业“冰河期”撑下去,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是首要任务。英利的一大底气正来源于成本控制力的增强。其扩产、垂直整合及内部举行的大小战役无不围绕“成本”二字做文章。

欠下的终究还是要还的。在风光无限的年景里,包括英利在内的很多光伏企业往往顾不上抓细节,包括管理、研发、成本控制以及员工技能上都存在不足,当产业形势急转直下,企业被迫“静下心来,把能补的‘老鼠洞’都补上”。

“光伏企业的成本基本是两块,一是制造生产,二是管理运营”,英利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告诉《英才》记者,2010年后,近乎苛刻的成本控制理念便被逐渐渗透到英利运营和制造的每一个环节。用苗连生的话说就是“不管大钱小钱,该挣的钱没挣到就是耻辱”。

“日子好过的时候,毛利率能有百分之几十,很多企业在支出上都是大手大脚,花多花少都无所谓,现在讲究‘三菜一汤’,适可而止。”一厂区副总兼技术部经理董强告诉《英才》记者,“成本被层层分解,苗总要求每个人都知道成本是哪里来的,是在哪里消化掉的。”在董强看来,两年多的时间里,英利逐渐将生产和管理中成本控制做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

英利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梁田告诉《英才》记者,2012年上半年连续数月,英利的办公和固定费用都以10%左右的速度降低,“在资金支出方面,停止了一切扩建、收购,严控支出大头”。

2012年,苗连生要求所有员工“爬雪山过草地”,把最难的一年闯过去。“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研发创新,我们现在更关注一线员工的创造能力”,梁田说,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各种设备的改进,一些生产环节的优化,都为企业带来看得见的效益。

在英利的各大厂区,“决战”、“急行军”、“千方百计”等各种带着军事风格的标语随处可见。秉承老苗的风格,英利采取各种“运动”、誓师、重奖等办法来振荡士气、增强凝聚力。

在英利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某天早操下暴雨,公司决定坚持出操,怕员工有抵触情绪,57岁的老苗带头冲进雨中,于是出现了数千员工冒雨出操的一幕。跑步结束,苗命人准备了姜糖水,并宣布冒雨跑步的每人发300元现金,当天上午命人支取数十万元现款。

最近两月,苗连生更是“闲不住”,连续上夜班,上千名车间主任及以上级别的管理人员被要求卷上铺盖,吃住在公司。晚上12点到凌晨5点,苗的身影可能突然出现在任何一个车间。

杀向下游

然而,即使把成本控制做到极致,也无以抵消寒流里价格下跌带来的亏损。英利必须在另一层面寻求战略性的突破。这也成为赛维、阿特斯、天合光能等所有规模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苗连生的办公室书桌上摆着近期看的两本书:《变革中国》和《邓小平时代》。在其看来,从去年开始,英利已面临非变不可的时刻。

随着国内市场呈现扩容之势,更多的光伏制造企业开始尝试往下游延伸,通过开发光伏电站(BT项目)来拉动产品订单销售,同时通过电站销售增厚企业利润,反哺上游。

根据中银国际统计,A股市场上的光伏制造企业几乎都已涉猎下游光伏电站业务,且基本上将BT模式作为首选。综艺股份、东方日升、中利科技、海润光伏、向日葵等企业成为已有建成光伏电站并销售出去的首批上市公司。

“造飞机的不要去开航空公司”,苗连生过去原本没有参与下游开发的打算,“因为你卖给人家组件,自己再做电站就有了竞争的意思”。但老苗思虑再三,决心转型。

首要的转变源自商业模式,即由单一生产模式向系统与服务转型。除了制造业务,要涉足光伏电站设计、开发和运营,提供系统的太阳能发电解决方案和服务。在去年的转型升级动员会上,“苗大将军”激情表态“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虽然以前参与过金太阳项目,但英利刚进入下游时,企业间的壁垒肯定是存在的。”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分析,度电成本要低,主要是组件价格要低、配套设备科学、组成的系统效率要高,“这方面英利的优势会一点点体现出来”。

对电站项目的区域性开发,英利的重点将放在中部省市和南方日照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进入西部的竞争者已经太多,“去往格尔木的飞机和火车上,随时能找到做光伏电站的人”。

王亦逾告诉《英才》记者,从现在到2014年底,英利国内光伏电站开发的总规模将达到1GW以上。6月,英利将会在河北开工一个15MW的电站项目。

另一转型,则是在营销模式上做变革,即从单纯的产品营销转向企业营销,与中材国际、中国新建集团、中航工业等更多有实力的大企业合作。

3月20日,也就在光伏巨擘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组的同一天,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和多晶硅巨头保利协鑫(3800.HK)宣布“牵手”。保利协鑫的业务处于产业链的上下游,而英利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间端,两家公司可以“抱团取暖”。双方未来三年将通用产能互补、价格优惠、优先供货、设备共享等方式,以提高效益,资源共享,最终实现降低成本。

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进行电站开发。王亦逾分析,目前光伏制造业的毛利率维持在5%上下,但制造业毛利率的压缩带来下游电站设计、建造的利润率水平上升。由此,将降本空间传递到下游电池组件领域,实现全产业链产品的整体“降压”。

“最主要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技术进步来降本增效,而不是提价。”保利协鑫董事长朱共山告诉《英才》记者,光伏行业的成本下降空间仍然很大。

转变意味着疼痛和短期的不适应。英利一线员工中最先感觉“不得不变”的是其销售人员。“企业转型,员工也得转型,拼命学习跟上”,虽然团队在转型中确实会有问题,但梁田表示不会考虑空降团队,“那不是英利的传统,培养自己人,我们有经验”。

 
标签: 英利集团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