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战
光伏企业要活下去,首要问题无疑是把控资金链安全。而在资本市场融资困难的情况下,太阳能企业的命运掌握在了银行业手里。
然而,银行不可能再有过往的“慷慨”。产业快速发展时的大量贷款,已让国有银行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对产业现状的悲观和企业债务风险的担忧,让银行不敢再继续为企业输血;另一方面,如果完全切断供血,银行又担心引发企业破产的多米诺骨牌,造成银行和企业“双输”。
现在行业里流行着“被拒一千次,也要找银行”的说法,过去能够融资的空间在腰以上,后来到脖子上,现在都淹到鼻子了。
英利虽然以综合实力保持住了银行对其的相对信任,但王亦逾也坦言,银行放贷已非常谨慎,“现阶段我们的新贷款主要来自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贷款”。王表示,贷款主要用于下游电站的开发。
在王亦逾看来,电站的投资模型可以独立测算,所以可以和组件制造业务分开规划,“银行觉得制造业利润薄。但如果我们开发电站、做业主,银行还是支持的”。
根据苗连生的判断,行业已经熬过最艰难的时段,“但行业转暖不等于外部环境转暖,银行这一块就是主要的‘外部环境’之一,没个两三年,很难转过来”。
曾在普华永道工作7年的李宗炜,2007年被苗连生高薪挖入,出任英利集团CFO一职。李宗炜过去几年里最核心的工作,便是保证英利资金链的安全。
在不缺钱的时候,英利就进行过信用评级。回过头来看,李宗炜称这是一次“未雨绸缪”的举措,其告诉《英才》记者,凭借这一信用评级,英利积极利用银行贷款之外的票据市场来发行无须抵押的低息票据。
2010和2012年,英利先后发行了3笔中期票据,总量接近40亿元人民币,还款期长达5年。“这样我们的债务结构彻底改变,短期负债压力比竞争对手要小得多,长期负债占到了我们总负债比例的一半以上”。
此外,英利在2011年底把海外可转债还清之后,就再没有考虑过向海外投资者发行新的可转债,由此,境外的压力就没有了。“海外投资者是纯粹的财务投资人,他们只看报表,不会关心战略问题,所以万一遇到问题可协商的余地极小。”现在,英利所有的债务都来自境内金融机构。
2011年底,英利成立天津鑫海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为光伏产品、光伏电站设备等提供融资租赁业务。王亦逾相信,未来光伏产业的竞争,终归是融资模式的竞争,这一领域的创新空间非常大,“我们做到一定规模后,必须把对自己产品做融资的能力加进去。比如卖电站,我们不只是卖产品,还可以通过银行或自己的融资平台,为客户提供融资渠道,分期付款来买我们的产品”。
根据王亦逾观察,现在很多企业都有做电站的能力,缺乏的是融资创新,“谁要是能打通融资渠道,谁就是真正变革成功或者说转型成功的人”。王透露,英利正在向国际上的一些领先企业学习,但如何一步步走下去,“主要是人和经验”。
困顿的当下,英利登上了组件出货量的第一宝座,那么,5年之后的英利将会怎样?根据苗连生的判断,从现在到2014年上半年,英利将把2011、2012年的亏损打平,略有节余。2015年过后,苗连生将退居二线,“到那时,养养猪、种种菜、钓钓鱼、养养狗将是我的‘工作重心’”。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