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称光伏新政将在6月出台,补贴标准也将大幅度提高,无论真假,对光伏产业来说,我都不觉得这是一个好消息。
从2011年开始,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内外压力在不断加大。今年6月,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初裁结果将出,业内态度悲观,担心本就艰难的光伏产业因此雪上加霜,由此对中国光伏新政的期盼更加热切。
根据3月份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完善光伏发电电价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新政将涉及光伏的标杆电价以及分布式光伏的补贴问题。尤其是后者,一旦补贴到位,商业模式合理,中国东部的大片厂房屋顶都是分布式光伏的市场所在。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胡润青称,中国屋顶光伏的安装潜力可达4亿千瓦以上。
然而,《征求意见稿》下发两月,光伏电价政策迟迟没有下文。该文的标杆电价和补贴标准已让业内十分不满,加之欧盟“双反”压力,全行业被阴霾笼罩。
如果撇开民族情绪,我倒认为“双反”并非坏事。
根据相关学者粗略计算,按40G瓦计,每年可发电640亿千瓦时,若按照大部分被国内市场消化都建成电站计算,国家每年需补贴约200亿元人民币(其中尚未考虑江苏省给予光伏的补贴是1.3元/千瓦时,山东给予的补贴是1.7元/千瓦时等高价补贴差额以及“光电建筑一体化”补贴、光伏发电输送补贴和往年已建成光伏电站发电补贴)。国家每年在光伏产业上支付的补贴金额近千亿元。
然而,现实却狠狠抽了“补贴”一记耳光。
业内人士想必都还记得,在光伏产业初期,各式的皮包公司进入行业,许多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毫不相干的企业和资本一哄而上。国内一些主营业务为汽车、饲料等的上市企业纷纷跨行进入光伏领域,一些小型民间资本也跟风而来。甚至仅投入上百万元资金,从国外购买现成工艺方案,进行手工组装,就可以成为光伏制造商。据统计,2008年,我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至今已膨胀至500余家。同时,地方政府也借着中央“扶持新兴产业”的春风大兴土木:占地、批项目、拿补贴。
结局是,中国光伏三头在外,技术、原材料、应用市场全在外面,尽管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和国家电网[微博]等各方的积极配合下,已为中国光伏国内扩容做好了铺垫,但是,在遭到国际市场的“双反”时,我们仍是不堪一击。
所以,我们的光伏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就别老把眼光瞅着“补贴”。还应该加大技术投入,努力把效率提上去,把发电成本降下来。要做好不靠补贴也能生存的准备,并且应该努力朝着更加清洁、更加好用的方向去转变,这才是光伏发电的趋势和潮流,否则一时的救助也难也改变格局,国家不可能永远补贴一个过剩、亏损的产业。
唯有改革调整增强市场竞争力,才是中国太阳能光伏的真正出路。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