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
这个素称“鱼米之乡”之地,依然在经历经济下行和特定行业波动带来的创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日前在嘉兴调查发现,多家当地中资银行人士认为,今年不良贷款率还将继续上升,但增幅应该会有所放缓。
本报记者最新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4月底,嘉兴辖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800亿元,贷款余额3800多亿元;期末不良贷款率1.33%,不良贷款余额逾50亿元。
另据浙江省银监局相关人士透露,今年监管部门将重点关注温州和舟山区域的资产质量风险。
下一轮:光伏之忧
“嘉兴地区的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钢贸和光伏,前期钢贸领域问题已经暴露出来,接下来光伏行业会继续暴露风险。”一位接近嘉兴银监局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该人士透露,在嘉兴地区,国有大行对光伏行业的信贷介入较深、风险较大。“整个嘉兴的光伏贷款敞口应该在几十亿元规模。”他说。
事实上,嘉兴也是国内光伏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嘉兴市23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实现产值169亿元,占浙江省光伏产业产值的35%;而今年前5个月,嘉兴24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则实现工业总产值63.5亿元,同比增长3.64%,但亏损幅度有所收窄。
“目前银行对钢贸和光伏行业仍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对贷款只减不增。”一位嘉兴本地法人银行相关负责人也对本报记者说。
位于嘉兴海宁尖山新区的浙江尖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尖山光电”)尚未走出“光伏危机”,其多达十几亿元的贷款牵涉嘉兴十余家商业银行。万向集团是尖山光电的大股东之一,尖山光电曾欲借壳暂停上市的*ST北生实现上市,后却因业绩大幅下降宣告重组夭折。
“政府曾召集这十几家银行通气,目前还在协调中,希望各家银行不要抽贷。”嘉兴当地一家中资银行风控部门负责人对本报记者透露,“但是尖山光电大股东的信心已经有所减弱,不排除最终这些贷款只能通过清收、核销等方式来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嘉兴市政府出台光伏行业扶持政策已大幅向辖内秀洲新区倾斜。在嘉兴西翼秀洲新区内,从中山西路走至秀园路右拐,一片空旷的施工工地映入眼帘。
这里是正在斥资10亿元建设的“中国光伏科技城”,在67平方公里的秀洲新区中占据14.2平方公里,并将办公楼、研发中心、人才公寓、公园等一起纳入其中。
根据产业目标,到2015年底,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光伏产业链年产值达到600亿元;到2020年底,光伏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
“在当前光伏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做这个产业园区地区的确压力不小。”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但是未来还是要着力国内市场发展。”
银行不良贷款压力待解
多家嘉兴地区中资银行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预计今年不良贷款率仍将继续上升,但上升幅度将有所减缓。
以嘉兴本地银行嘉兴银行为例,该行2012年年报显示,截至2012年末,不良贷款余额3.59亿元,比年初增加2.03亿元,增幅131.16%;不良贷款率1.78%,比年初上升0.88个百分点。嘉兴银行的目标是在2013年将不良贷款率降至1.3%以内。
嘉兴银行总行相关负责人则对本报记者说,今年目标是“不良贷款率下降”,主要通过四个办法实现:一是清收;二是核销;三是转化,即贷款重组;四则是资产转让。“但目前银行并不十分愿意打包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因为会打较大幅度折扣,用时间换空间、慢慢消化也不失为一个办法。”该负责人说。
据了解,地方政府则在这场银企信用困境中发挥了“强势”作用,号召各家商业银行与企业一起共度时艰,其作用之一是防止异地分行率先抽贷。据透露,去年底,海宁市政府还号召各家银行通过媒体渠道公开承诺保护实体经济和实体企业,并承诺“三不”不抽贷、不压贷、不延贷。
“浙江地区的银行资产质量是存在一定压力,但总体情况比2012年有所好转。”浙商银行嘉兴分行副行长王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而自2008年底嘉兴分行成立以来,由于几乎没有介入钢贸和光伏行业,该分行仍保持零不良贷款率。
“今年以来,整个嘉兴地区的资产质量压力比去年略有缓解。”王伟说,“下半年浙商银行嘉兴地区业务将进一步加快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并继续专注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在这一轮的资产质量承压过程中,我们看到真正的小微企业风险还是可控的,真正造成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根源并非这批小微企业,之前很多因联保或民间借贷产生的风险,并不直接与企业规模大小有关。”
浙江省经信委发布的一份《嘉兴市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企业资金链风险依然较大,由于货币调控政策继续稳健,地方银行授信额度较低,尤其是信贷投放的中长期化趋势明显,短期贷款增长减缓,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较突出。
该报告还显示,据调查,尽管63.9%的企业表示企业资金面适度,财务状况良好,仍有近三成企业表示资金面偏紧,特别是部分产能累积过剩行业的企业,既面临着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的压力,又承受下游需求短期难以回暖的压力,企业经营风险尤其突出。
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嘉兴银监局的资料显示,为了达到信贷供应与企业生产周转的无缝对接,去年已经指导嘉兴银行在浙江省率先推出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业务”,到2012年末,该行已累计发放236笔,金额3.03亿元,为134户小微企业节约财务成本350万元。
所谓“无还本续贷业务”是指当企业周转性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后,由于存在经营收入回款期与贷款偿还期的错配情况,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发放贷款用于归还到期贷款。
“传统的贷款转贷过程是"先还后贷",贷款到期前,企业需先筹集资金向银行还贷,但一些小微企业往往需要通过小贷公司、民间借贷等筹资用于贷款周转,从而降低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上述嘉兴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重点关注区域:温州、舟山
浙江省银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浙江地区看,不良贷款压力较大的区域仍主要集中在温州和杭州,这与两个地区本身体量较大有关,但今年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我们也去嘉兴的钢贸城进行调研,不良贷款肯定有,但风险总体可控,总体授信规模约在几十亿元数量级。”该人士说。
“今年将重点关注温州和舟山区域的不良贷款风险。”该负责人继续说。
浙江省银监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1014亿元,比年初增加62.8亿元,同比少增42.5亿元;不良贷款率1.64%,比年初增加0.0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上升势头趋缓。
一家华东地区中资银行总行相关负责人也对本报记者说:“温州和舟山地区的不良贷款率较高,舟山的船舶业也出现一定问题,并蔓延至造船衍生行业。”该人士说。
“去年下半年主要就在做风险控制工作,放贷额度有所压缩,业务部门的更多精力都在不良贷款的催收和清理上,贷款的行业导向性则更加明显。”该人士续称,“今年上半年的主要工作仍是风险预防和不良清收,放贷和业务拓展的步伐有所放缓。”
温州的不良贷款状况看起来有所好转。公开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温州银行业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277.68亿元,不良率3.90%,这是温州自2011年9月份爆发企业信用风险事件20个月以来,继4月份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后的再次下降。
“在浙江信贷风险整体仍然较大的情况下,当地监管部门还担心银行总行在浙江地区的资金配置会有所减少。”上述接近嘉兴银监局人士则表示,“目前银行分支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有审批权,但总行对于中、大型项目和企业已经非常谨慎。”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