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可再生能源产业如何才能实现需方回报?

   2013-08-21 日经环保10870
       投资集中到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有两个原因。一是日本FIT设定的收购价格堪称“盛宴”,而其中太阳能发电的单价更是“美味”。因为单价较高,电力企业在经济上完全有余力选择技术风险低的日本企业。不只是太阳能电池企业,比较而言不需要高度专业技术的安装相关企业也实现了高收益。2013年,日本政府为了控制对于太阳能发电的偏重,把收购价格从1千瓦时42日元(含税)下调到了37.8~38日元,但电力企业依然有利可图。 

       另一个原因是太阳能环境影响评估的负担小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只要有空地,太阳能发电在短期内即可投入运转,快速产生利润。鉴于以上情况,民间企业当然会倾向于起步负担小、能尽早实现收益的业务。只要不在百万瓦级太阳能泡沫下兴奋得承担过度的风险,投资者全力发展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并没有错。问题其实在于政策。 

学习批评FIT的德国

       近年来,在德国,FIT每月给一般家庭造成的负担已达到1000日元左右,对此批评之声四起。投入太阳能发电的资金在对可再生能源的总投资额中占到40~50%,而太阳能发电产生的电力在可再生能源电力中所占的比率只有15%。FIT给用电方带来的负担大部分源自于太阳能发电。 

       如图所示,德国实行可再生能源政策是花时间逐步展开。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的激增,其实出现在2000年全面推行FIT的《可再生能源优先法》施行之后。太阳能发电生产的电力收购价格如今只是日本的一半左右,但在制度推行之初,1千瓦时的收购价格高达约80日元,为装机容量的扩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那以前,通过1991年制定的《供电法》,德国稳步发展了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生物质(生物资源)发电与风力发电,目前,这两种发电方式的规模都位居世界第一。 

德国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是从生物质、风力等经济效益高的电源开始。推行FIT后,经济效益低的太阳能发电实现普及,德国装机容量实现全球第一。

       太阳能的储量远远大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因此,在可再生能源政策中,重视太阳能是合理的作法。但现阶段,与风力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相比,太阳能的建设成本偏高,如何压缩成本是一个政策性课题。德国通过长期的政策扶持,努力降低了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但即便是在德国,对于FIT导致用电方负担增加也已经出现了批评之声。再看日本,日本不仅在采用可再生能源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太阳能发电略显昂贵的价格还会直接影响到FIT。价格甚至达到了世界标准收购价格的2倍。终有一天,相对于负担的增加,可再生能源的采用量将停滞不前,从而凸显出日本FIT制度的效率之低。面对这样的事态,国民批评的对象恐怕不只是太阳能发电,还有可能把矛头指向FIT本身。 

       FIT的目的不只是低成本推广可再生能源。无论对于哪个国家而言,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低碳产业都是未来前景看好的成长产业。如果低碳产业发展壮大,并带动经济的发展,国家就可以收回注入到FIT之中的资金。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