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气温骤降,可对于合肥光伏企业来说却是暖意融融,不少企业订单都排到了明年,不得不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尽全力满足客户需求。
在全国光伏产业大洗牌的背景下,合肥光伏产业也经历了市场的“狂风暴雨”,但经历洗礼后的光伏产业愈加坚强也更具发展活力。目前,企业复苏步伐加快,光伏应用频出新意。
“寒冬”已过订单增多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合肥光伏产业历经寒冬后迎来了阵阵暖风,复苏的信号萌动在这片热土上。
9月,四川通威集团以8.7亿元的价格接盘合肥赛维LDK;11月18日,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正式在合肥高新区投产。投产的底气来源于手中的订单,投产当天,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通威与国内外光伏企业有合作,到12月底的销售订单已经全部签订。而现在,订单已经延续到明年。
赛维的复产是合肥光伏产业复苏的一个信号,而多家光伏企业的满产、增产则宣告着合肥光伏产业进入全面复苏。“海润光伏原有16条生产线,现在另外9条生产线也准备建设安装;晶澳太阳能现有500MW生产能力,明年计划扩产到1.9GW生产能力;阳光电源今年出货量预计能达到3GW,创历史新高。”市经信委电子信息及软件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组数据的对比也印证了光伏产业不断向好的态势。去年,在光伏产业市场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合肥市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达8GW,产值122亿元;而今年1~10月,合肥市光伏产业产值118.3亿元,同比增长15.4%。
创新模式引领需求
厚实的水泥墩上,灰色的太阳能电池板伸展双臂拥抱太阳;在太阳能电池板下,螃蟹、鱼虾在水中尽情嬉戏。鱼虾养殖获得经济效益,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上网又是一笔可观收入,这是位于庐江县白湖镇渔光互补电站示范基地建成运行后将呈现的景象。
“渔光互补”顾名思义是将渔业养殖和光伏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利用了水面资源优势进行养殖,另一方面发展光伏应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和谐美景。记者了解到,这个由合肥聚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庐江县合作的“渔光互补”项目,一期20MW已经全部建成,正在推进并网发电。“渔光互补”立体式空间开发带来的效益也相当可观,公司现场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个项目建设规模为50MW,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发电量26435MWh。
而在高新区,将太阳能光伏和建筑融为一体的新模式也正在进行尝试。据了解,这种名为建筑光伏蜂窝模块的产品是将光伏发电、建筑装饰、节能保温、防火和防水等多种功能集成融合的新型标准建筑材料,可替代屋顶或墙体的保温层、防水层、装饰层等材料,更重要的是由于集合了光伏发电的功能,用这种材料搭建的房屋将能实现自发电。
应用“触角”越伸越广
去年,在光伏产业发展遭遇寒冬时,合肥市带领企业“闯荡”西部开发市场,通过加强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合作,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今年,应用的触角越伸越广,屋顶工业电站、家庭光伏电站、光伏扶贫下乡、高新区分布式示范区32MW项目……光伏应用之花遍开各个领域。
光伏应用的推进还在深入。“像瓦埠湖、黄陂湖等都是发展太阳能光伏电站很好的资源,现在不少企业都在积极寻找这样的地面准备建设光伏电站。此外,大棚光伏电站、环巢湖大道太阳能景观路灯、电动汽车太阳能充电桩、‘三不’示范小区等项目也在积极推进。”市经信委电子信息及软件处负责人还透露说,明年合肥市不仅将加大对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太阳能资源丰厚地区的光伏市场开发,还计划将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带领企业开发国外资源。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