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2月的到来,喧嚣一年的太阳能企业迎来年底最后冲刺,其中处于太阳能上游制造端的硅片企业在最后一个月里上演了一场对弈交锋,各自亮出岁末压轴底牌。
2013年,多晶硅材料与硅片制造商保利协鑫是中国光伏行业上游产业链当之无愧的霸主,然而第一位置虽然延续,但却无法松懈,除了需要守住城池持续盈利,还要时刻提防不被黑马超越,通常情况下,业内一般企业无法与之抗衡,然而近日一个“团体黑马”发出了一声有份量的“呐喊”。
2013年12月19日,西安隆基、河北晶龙、卡姆丹克、天津中环、阳光能源五家公司联合对外发布了带有其共同理念的新产品单晶M1&M2,此举瞬间在业内引起热议。按照以往惯例,企业发布新产品很常见,但这次由国内五家主流单晶制造商联合发布新品让人感到意外,更有深意的是,此次发布的产品除了具备新品的常规特征如增加组件功率、保持低成本等以外,五家公司首次对单晶产品提出了规格上的标准,将单晶硅片的规格一致统一为直径205、210(毫米)。
在此之前,市场上的单晶硅片以不同直径(200-210 毫米)的规格出现,种类并不统一,不同的硅片公司向电池厂商提供不同规格的单晶硅片,行业没有统一标准。
“对于电池厂商而言,使用多种规格单晶硅片虽然面积及功率输出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因为标准不统一,上下游沟通成本会增加,未必能达到产线及供应链的最优点;同时因为规格不统一,单晶硅片厂商也受到限制,无法做到大规模批量生产某一种规格产品,规模经济优势减弱,也不利于达到最佳成本,此次我们统一单晶硅片的规格标准,有利于产业链上下游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西安隆基公司董事长李振国对PV-Tech表示,采用单晶M1电池转换效率可达19.2%,标准60片组件功率可做到265瓦。
过去两年受行业低气压影响,供需失衡导致需求缩减,硅片价格一路下跌;同时下游电池、组件企业对每瓦投资成本的追求掩盖了对发电效率及衰减质量的考量 ,国内太阳能单晶硅片制造商承受很大压力;另一方面,多晶组件市场占有率逐渐增加,市场形势的变化让此前独立竞争、各自为战的单晶硅片制造商走向合作、一致对外,而在硅片的市场中,保利协鑫无疑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
三天后,12月22日保利协鑫在苏州发布第二代类单晶硅片“鑫单晶G2”,并宣布已进入商业化量产,根据其客户测试数据,此款新产品比第一代类单晶在平均转换效率上提升了1.1%,硅片可用于制备280/335W(60/72PCS)以上电池组件,定位于高效硅片市场的主流应用。
保利协鑫首席技术官代冰表示:“鑫单晶G2的平均转化效率接近直拉单晶,相对直拉单晶有0.5%以上的效率增益,光率平均也要低1%,同时具有面积大、低封装损失的优势,是单晶铸锭技术取得的最新产品突破。”
2011年保利协鑫发布了第一代类单晶产品,硅片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8.5%,成为当年量产类单晶产品中最高。第二代类单晶除了在产品技术参数上做了提升,其外观呈现出更高的均匀性与一致性,335W / 72PCS鑫单晶G2组件与早期类单晶组件实物照片对比显示,鑫单晶G2硅片单晶面积超过99%。
保利协鑫执行总裁舒桦表示:“保利协鑫高效硅片种的类单晶产品已经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硅片品类,将逐渐成为单晶产品的主流,鑫单晶G2将给客户提供更高价值增值。”
鑫单晶G2的发布被视为与不久前五大单晶硅片企业发布的M1&M2的一次新品对弈,随着中国分布式政策的发布与逐步细化推行,双方都感觉到市场的微妙变化,不约而同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发布新产品。面对五家单晶硅片制造商的统一战线,代冰表示:“我们只看市场,现在市场有可能需要非常高输出功率的组件,而我们有技术储备、产品储备,我们觉得现在是一个市场切入点,所以推出二代鑫单晶。同时我们希望旗下的产品形成体系,现在我们有鑫多晶S1、S2、S3,鑫单晶有G2、G3, 从250W一直扩充到290W基本上覆盖了市场面,推出新品是为了使产品之间形成组合,我们认为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市场会更加细分,根据不同细分市场推出切合的产品,实现多元化从而保持领先。”
根据Solarbuzz分析,2010年至今多晶份额加速扩张,主要光伏组件厂商70%选择多晶技术路线,其次为P型单晶技术以及N型单晶,这种趋势在2011年、2012年得到延续,选择多晶的企业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到2013年前三个季度已经达到76%。
保利协鑫的产品开发策略是紧紧围绕市场,为此在保利协鑫的硅片业务板块中,高效多晶硅片是主导,产品的开发与优势也更为明显,基本保持每6个月推出一款新型高效硅片的频率,自2012年3月推出第一代高效多晶硅片鑫多晶S1之后,2012年10及2013年5月分别推出了鑫多晶S2和S3,每款产品相较上一代产品均会在转化效率上做提升。
根据市场推出产品,产品推动了市场的拓展,保利协鑫显然抓住了国内硅片市场的特点与需求,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存在差别,受低价格产品影响,中国成为全球组件平均销售价格(ASP)最低的一个市场,多晶组件需求增加,市场对高效多晶硅片的需求增强,2013年鑫多晶硅片出货4.3GW,目前保利协鑫在可流通的多晶硅市场中占比超过70%。
“我们制定了鑫系列产品开发路线图,不管是鑫多晶还是鑫单晶都有时间计划,我们言出必行说到做到,不做追风者而是始终跑在竞争对手前面。”代冰认为主流产品还是高效多晶,仔细观察会发现多晶的技术发展比单晶要快,多晶这几年的效率是持续增长的,而单晶几乎没有变化。此次五家公司发布的M1、M2是在增加单晶面积基础上增加效率,这样会带来拉晶成本的增加,虽然单晶制造商一直努力降低成本,但整个制造端的每家公司都在致力于此,我们也一样,如果多晶做到18%的时候单晶做不到21%以上,那么单晶在性价比上也是没有优势的。
对于两方的此次交锋,一位熟悉这六家公司情况的供应商认为需要看后续的市场反应,一方面五家联盟设立统一规格,但这规格是否能保持并执行下去有待商榷,因为每家单晶硅片公司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卡姆丹克的单晶硅片效率做的最好,隆基的成本控制很好,阳光能源的设备最好等,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统一的,另外,客户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这是一大跨步,从被动的迎合客户转变成主动出击改变游戏规则寻求更多市场主导权。另一方面保利协鑫类单晶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在一开始推出时被认为概念炒作,还有其效率上的劣势,需要接受2014年市场的考验。
事实上单多晶之争由来已久,高效单晶电池效率高,成本亦高;普通多晶电池效率低于单晶电池,胜在成本较低。前几年单晶占据主导地位,到后来单多晶平分秋色,如今这种局面因为市场的变化以及保利协鑫类单晶的介入再次发生变化。类单晶取两者中间,这两年在保利协鑫的强势研发下类单晶产品开始走向成熟并为市场所接受。
对质疑最多的关于多晶效率问题,代冰表示:“我不太认可单晶的输出功率比多晶要高,目前多晶正在接近于单晶,鑫单晶G2加上常规电池工艺可以做到280W,我们用先进工艺还多10W,可以做到290W(60PCS)。鑫多晶S2加上普通电池工艺效率能做到17.6%以上,我们用先进电池工艺在某欧洲电池制造商量产的数据是18.5%,S3加上先进工艺在实验室可以做到19%转换效率。单晶为什么要强调面积的变化,是因为单晶缺角,而多晶面积要比它大,光率及封装损失都要低,从电池到组件,多晶比单晶封装要低2到3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认为不论是M1、M2或是鑫单晶G2、鑫多晶S系列,都是为了满足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商的需求,硅片制造商各挥所长,都在寻求一种最优化的效果,一种最佳的组件技术解决方案,是技术与实力的对弈,具有优势的一方将获得更多市场,这样的竞争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一件好事,能加快制造端更精细化的生产。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