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策略缓解供需失衡
中国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同时又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净进口国。中国还生产大量石油,石油探明储量巨大。天然气仅占中国能源消费量的3%。煤炭依然是中国使用量最大的燃料,占主要能源消费量的69%。中国煤炭的估计可采储量为1,262亿吨,中国可能依然是煤炭消费大国。虽然中国石油和煤炭储量巨大,国内石油产量很高,但是中国将可能继续寻找上游资产,以保持较高的GDP增长。
中国的能源安全策略包含许多部分。第一部分是鼓励国有石油公司寻求跨境合并和收购(M&A),对海外石油和天然气资产进行产权投资,和开发战略石油储备。政府的战略支持了在哈萨克斯坦(2005年)和尼日利亚(2006年)购买资产,建设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购买俄国石油生产公司的股权。第二部分是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此外,有关建立中国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作为亚洲石油定价中心的呼声日益高涨,以便实现更好的价格透明度和使交易商降低交易风险。中国可运用国际经验与全球其它地方合作建立商业贸易组织。
在获取石油资产的努力过程中,中国已成功证明双赢合作比简单购买效果更好。加拿大方面,尽管磋商仍在继续,当地管理当局对中国投资一直很淡漠,直至中国表明准备充分参与加拿大的炼油业,而不仅是从其出口原油,情形才有所改变。此外,在全球范围物色资源的过程中,在那些由当地政府与能源公司建立协作关系的国家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在安哥拉,中国已提供20亿美元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蒙古和越南,中国能源公司获得政府批准建造发电厂,以换取开发石油和煤炭的机会。简言之,中国国有石油公司预计将继续改变其海外策略,采取更多合作的投资和收购方式,而不是通过对立的竞购和大量购买石油的方式。
中国已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以提高生物燃料、风力和太阳能的生产和使用。根据《2006年版世界能源展望》,中国设定了到2020年可再生资源使用率达到15%的目标。生产激励计划中囊括2亿美元的研发预算、贷款协助和免税等各种直接资助。与其它具节能效果的方法相比,发展生物燃料是降低石油消费的最直接方法。截至2006年8月末,中国已批准4家配备整套设备的公司生产生物燃料乙醇,总计拥有每日38,100桶的生产能力,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同时,2006年,中国的风力发电容量较上年增长近77%,整体装机容量列世界第七。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不仅涉及设施规划和建设,还涉及创建若干新机构以及新规则和法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在2003年进行四个储备地点位置的规划时,设立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NORO)。同时,NORO目前正着手创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NORC)以管理储备。中国已积极贯彻能源政策,其中包含节能要素;大多数具体倡议源自先前中期和长期能源保护计划,包括:升级各类燃煤工业设备;宣传热电联产区域供热意识;利用废热和废压;节约石油,使用替代品(生物燃料、煤炭液体燃料);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
印度
印度保障能源供应的需要极其迫切。石油进口约占消费量的70%,而且这个数字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到90%。 能源安全仍然是印度公共政策争议的焦点,在最近声明中体现得极为明显。政府已表示希望在2020年前实现“能源安全”,到2030年实现“能源独立”。要实现这些目标,将可能需要最大限度减少矿物燃料进口,同时取得额外资产;最大限度发掘水力发电和核能潜力;最重要是将可再生能源技术发电比重由2005年的5%提高至25%。
印度政府最近重申致力于创建战略油库。为加速建设储存设施,印度战略石油储备有限公司(ISPRL)被设为石油工业委员会(Oil Industry Board)的子公司。印度积极勘探和生产自身的碳氢化合物潜力,以应对能源安全问题。政府已指示能源公司寻求额外的石油和天然气资产。第6轮新勘探许可政策于2006年推出,划出近25个块区,并批出18个块区。此外,新发现21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其中一半由私营公司或合资公司发现。同时,印度公司继续拓展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气上游部门,并在七个国家取得23个块区和相关参与权益。
日本
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的日本可能已成为积极推进能源安全的典范之一。日本的战略以技术和节能为中心,其经验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日本已制定能源政策提高能源安全。在随后的30年里,日本已将主要能源供应的能源密度(主要能源供应/GDP)和石油依赖降低约30%。日本石油储备可保障约170天的消费。但石油依然依赖进口,特别是对中东的依赖依然很高,而且未有改变。能源安全依然非常重要。面对最近主要因消费者大幅增加引起的石油价格攀升,日本不得不调整策略:经济产业省于2006年5月推出新的国家能源战略。
新国家能源战略设定如下五个目标,以确立能源安全措施: 1. 能源节约目标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