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系列分析之四:上海光伏怎么了?

   2014-06-11 世纪新能源网史珺博士27990
核心提示:4.1上海光伏产业现状上海是国内光伏产业启动最早的地区之一。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上海太阳能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上海光
4.1上海光伏产业现状

上海是国内光伏产业启动最早的地区之一。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上海太阳能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上海光机所等科研机构都是国内最早从事光伏研发的机构,而上海的交大泰阳、航天机电等公司也是我国第一批从事光伏产业生产制造的公司,这些公司一度成为我国光伏产业的摇篮,向后来的江苏、江西、河北、四川等地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在从2005年的光伏到2010年的第一次光伏大发展的浪潮中,江苏、四川、河北、江西等省在短短五六年间,涌现出了数十家国际上市公司,均是市值百亿以上的光伏企业,其中部分光伏企业的市值甚至一度超过千亿。在这期间,上海的光伏产业也有所发展。航天机电所属的上海太阳能科技在不断发展,卡姆丹克和超日科技先后上市,河北晶澳、无锡尚德、浙江正泰、内蒙山路也在上海陆续设立光伏工厂。但上海的光伏企业的规模都不大,而且不成体系,没有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到2012年底,交大泰阳被拍卖,超日科技传出了老板“跑路”的传闻,被暂停交易,尤其是2014年超日通过上交所发行的10亿元“超日债”因无法支付利息形成违约,成为我国公开发行债券历史上第一宗违约事件,又进一步使得上海光伏业受到重创。

从整个光伏产业链来看,上海光伏企业的发展全面落后于全国主要地区的光伏产业发展。多晶硅及铸锭企业,上海几乎是空白;硅片企业,也仅有九晶、卡姆丹克等零星厂家,产能不足200MW(仅占全国产能的1%);光伏电池的生产,在交大泰阳被出售之后,也仅有超日和上海太阳能;在各环节中数量最多的光伏组件的生产厂家产能合计也不到1GW的规模(占全国的3%)。相比之下,毗邻上海的江苏一个省的多晶硅就有6万吨产能,铸锭切片产能超过15GW,电池和组件产能也超过10GW。上海光伏产业的太阳电池产能规模仅有江苏省的1/15,连河北、江西、四川这样经济规模远远小于上海的省份也比不上。

在光伏应用方面,尽管上海市政府对于光伏应用十分关注,所出台的部分政策在全国还处于超前的程度。但由于上海的建筑密度大、楼层高的特点,上海的光伏应用一直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尽管有一些公司在一些典型建筑如世博会、虹桥枢纽站等项目获得了一些示范性应用,但未能形成规模。以国家2009年开始的“金太阳”补贴项目为例,2010年国家发改委给每个省市的限额为20MW, 江苏、江西等省每年申请的项目高达300MW以上,但上海申请的企业竟然远远低于20MW的限度。直到2013年,上海的光伏应用项目的申请数量才开始多了起来,但活跃在其中的,大部分是国电、中航光电等,上海本地的企业也很少。

4.2 上海光伏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由上可见,无论从光伏产业的制造还是应用方面,无论从产能、产量、固定资产投入还是利润、税收等各项指标,上海的光伏产业发展都严重落后,与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的经济地位严重不符。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上海市光伏产业落后的原因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 上海市的资源环境与成本制约

上海的制造业也受到了三个制约:第一,土地资源有限;上规模的光伏制造厂占地都较大,而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直辖市,寸土寸金,土地增量很少。而光伏产业对土地的需求量较大,上海土地资源的稀缺无法满足上海发展大规模光伏企业的需要。第二,是能源环境制约;上海在节能减排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任务还是很重,而光伏不少制造环节载能较大,不仅电力成本高,还涉及到可能造成的污染,而上海市较高的环境要求对光伏产业也有所限制。第三,商务成本高;包括劳动力成本、商品住宅价格、交通成本、社会保障支出、教育医疗支出,等等,都比周边的江浙高出许多,比江西、河北、西北各省更高得多。这对逐渐陷入低价竞争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 上海市“四个中心”的建设导致“重三轻二”,对制造业支持减弱

2007年,上海市提出了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这四个“中心”分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其中,后三个“中心”都是服务业,第一个“经济中心”,也是建立在前三个中心的基础上的(因为有重复,因此,有专家建议可取消经济中心,直接改为“三个中心”)。“四个中心”的提出,说明上海市政府今后的产业重点,将主要放在服务业这个第三产业,对作为第二产业的制造业的扶持自然有所放松。只不过,由于上海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至今仍高达45%以上,仍然是上海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主要推动力,也承担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因此,对制造业还不得不保持着适度的支持。

上海市的制造业曾经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上海市政府现在将上海的制造业分为三个层面:支柱工业,即钢铁、船舶、装备、石化、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即生物医疗、新能源、新材料;战略产业,即航空、航天、海洋产业。目前,上海的税收基本靠支柱工业来支持,而战略产业是不得不投的,因此,属于第二层面----新兴产业的光伏产业,由于体量小,又不是中央政府硬性规定的战略产业,就一度长期被轻视。

其实,上海市重点发展服务业乃至现代服务业,这本身是不错的。但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支撑。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必须同时发展制造业。这是因为,“四个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制造业是不可逾越的阶段。世界上许多国际化大都市在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后,依然是所属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何况,上海市2000多万人口和现在制造业的45%的比重,也注定上海市将不得不长期依靠制造业来解决税收和就业的问题。

(三)政府针对光伏产业的支持政策效果不佳

2009年,由国务院总理亲自发布了我国要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政策,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重要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但上海市政府不少部门并未没有引起真正足够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当时上海市的一些光伏企业体量太小,销售大多在亿元的级别,即便有几个十亿元级别的公司,与宝钢、百联、石化、上汽等动辄数千亿的年销售的公司相比,几乎是沧海一粟;因此,政府很难有兴趣对这些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尚小的光伏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而依然偏重那些支柱产业。相比之下,江苏、河北、江西等地对光伏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不仅将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政策足额到位,而且还另外给予了不少当地的专项支持,短短几年间就催生了一大批产值百亿以上的光伏企业。

其实,上海市政府对于光伏产业已经制定了许多支持性的政策。几乎每次中央政策出台,上海市政府都会召集上海的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研究上海市相应的政策,并很快出台。从节能减排、节能建筑开始,到战略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而且上海市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高科技产业化项目、技术改造、以及三项基金等,都对光伏产业有着一定的倾斜,但普遍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先进制造业是市政府的优先支持和发展的企业,而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在光伏装备制造方面,本来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占据领先地位。但实际上,上海仅有普罗、汉虹、森松、日进、曙海等寥寥数家从事多晶硅环节的设备的制造公司,虽然这些公司都多多少少获得了上海市政府层面的各种支持,但是,在金融海啸和欧美双反危机来临时,这些企业在遭遇市场严冬的同时,又遭遇银行的抽贷断血,不少企业不得不停滞或转行,在巨浪和寒冬中自生自灭,将好不容易已经积累的优势让给了浙江、湖南、河北等地的企业。这不能不说是上海这个我国最大的装备制造基地的遗憾。

如何使既定的和今后的支持政策更有针对性和效果,是光伏产业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很值得市政府相关部门深入探讨。

(四) 上海的自然条件一度被误认为不适合发展光伏应用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地处江南,日照条件不是很好,加之市内高楼林立,城市建设管理较严格,土地资源更是稀缺,无论是屋顶光伏还是地面光伏的应用,都受到许多限制。这几个方面,使得许多人认为上海市不适合发展光伏应用,制约了上海市光伏发电的推广和应用。

但是,同处江南的江苏、浙江等省份,气候和日照条件与上海相似,光伏发展却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世界上光伏发电应用量最大的德国,日照条件还不如上海,但光伏发电的比例已经占到了电网容量的20%,达到了总量30GW的规模。这说明,上海市的光伏市场应用并非没有前景,日照条件和土地的稀缺都不是限制光伏应用的理由,重要的是要发掘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