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圈被柴静雾霾视频刷屏。我是看到简介里说,柴静的女儿还未出生就被查出肿瘤后,才决定一定要看完这个视频的,我承认这是出于做为一个妈妈的冲动。
然而,才看了几分钟我就被深深吸引,一个职业的敏感发现,柴静要说的其实是能源问题,而并不是雾霾那么简单。
这些实实在在行业内的“公开秘密”,何以让我们习惯?或许我们已经失去了初次知道这些秘密的激动。而柴静的执着和作为一个母亲的力量却支持她自己花费百万历时1年去做了这个片子。
就像在现场听完柴静演讲的《南方周末》记者汪韬所说,“她真是太会讲故事了,全程不超过三个磕碰,而这可是个相当专业的故事。”
作为一个能源跑口记者,在大众媒体单位里的角色一般都偏边缘,不如IT互联网、快消等热门,只有当油价涨跌或者公众关注垄断,“骂”石油公司时的时候稿费才会多一些,这几年雾霾又让能源问题受到更多关注,但在普通公众层面,关心的仍然多是价格涨跌是石油企业的高福利问题。
看完柴静的视频,作为一个能源记者真的很想说,真的该好好关注能源问题,能源不再与你那么遥远,跟你毫无关系。尤其是当你开始担心雾霾天到底要不要带着孩子出门时。
这些年也有家里的亲戚开始经常问我,为什么10年前也有很多燃煤,那时候我们没有雾霾,没有担心疾病?煤都是一样的吗,取暖的煤和炼钢的肯定不一样吧,烧煤的时候会有一些处理吗?
这样的问题或许有不少能源记者通过文章和专家采访都已给出过答案,但却不及柴静的视频带给人更多震撼,“10年前没有PM2.5监测,但按照PM10的数据推算,那时候污染程度相当于PM2.5值到达300-400。”作为能源记者,我们也曾告诉大家中国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中国一个国家烧的煤要超过其他所有国家,而且这些煤有一半没有经过处理,效果也不及柴静的讲述和镜头带来的震撼。
就像一个能源行业的朋友的评价“她的影响力+好的产品+互联网的传播能力远远大于一个环保部长吧”。我还想说,“大概也大于全国的能源记者了。”
所以在这一点上还是要感谢柴静。
作为一个能源行业记者,我们知道,柴静发现的问题早已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不管是煤炭问题、产能过剩问题还是油品质量标准问题,以及环保执法问题。
有人在猜测片子发布的时机,我觉得这无可厚非,在“两会”前夕,选择一个雾霾天,无疑是最好的传播时机,我们看到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柴静的影响力丝毫没低于她在央视。
接受柴静采访的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范必老师告诉我,柴静是好几个月前采访的他,“她一开始没想到问题有这么复杂,跟我问了很多问题,其实问题的本质和根本解决在与能源体制的问题。”范必说,能源自然是商品,任何商品只有在市场条件下才能做到效率最优。
说到这里,去年6月习近平主席就提到了“能源革命”,其中一个核心就是“能源的商品化”。商品化是什么,商品化意味着市场化,市场定价,意味着市场主体的放开,意味着竞争,很多情况下也意味着能源价格的上涨。而目前政府关于油气体制的改革也正在进行中,究竟能否满足期待备受关注。此前电力体制改革的方案已近出炉。
在视频中多次出现的发改委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告诉我,“这个片子还是很有意思的,雾霾背后暴露的很多能源矛盾问题已经到了无法掩盖的时候,在两会前夕引发人们的关注很有好处的。 ”
柴静说这一年的生活对她来说,好像是临时的,雾霾一来就不知道生活该怎么安排。在我的身边,也有无数人在担忧雾霾,第一想到的解决方案可能是移民,但想到大笔的资金和在异乡的艰难可能又搁置了。不管你愁与不愁,雾霾就在那里, 所以我们只有“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作为一个能源记者,我还很想说,全社会太需要一个真正讨论这一问题的空间,不仅是出现在片段式的媒体报道上抑或是柴静的个人奋斗,我们需要更多的个人、社区、当然更重要的是政府。
所以看完这个片子,我决定以后雾霾天尽量多戴口罩,更要加倍呵护自己的小女儿,让她早一点习惯戴口罩。
而作为能源记者,我真心的希望大家多关注能源话题,所以是时候要好好关注能源问题了。
柴静的讲述酣畅淋漓,但再次回归问题。为什么我不能多用点天然气?为什么我们的煤炭有一半没洗?为什么油品质量标准提不到,杭州要买高品质的油买不到?为什么不达标的柴油车全面造假却没人管?为什么北京早上的污染最严重?这些问题已不再是产业话题,它们已像顽疾存在多年,我们不能再对它视而不见,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呼吸。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