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史珺博士:泡沫首富李河君的错误:诚信缺失

   2015-05-25 世纪新能源网史珺博63210
核心提示:去年6月10日,曾经与一个投资界的朋友打赌。当时我说,快则一年,慢则两年,汉能薄膜光伏股票必定崩盘。
作者:史珺博士系上海普罗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裁

去年6月10日,曾经与一个投资界的朋友打赌。当时我说,快则一年,慢则两年,汉能薄膜光伏股票必定崩盘。今年3月,李河君超过马云成为中国首富后,这个朋友又打电话,说给我一个后悔的机会;我说不仅不后悔,并且汉能崩盘的时间会提前,快则6月底,最长将不会超过今年年底。朋友说,你丫疯了吧,人家现在是首富啊。5月20日,这个朋友从北京打电话来,说,操,你赢了,哎,你去年怎么就能知道呢?

我不是先知,只是有些规律,本来谁都能看清的,但在疯狂的利益之下,就被选择性忽视了。

我赢了这个赌,但我并不高兴。因为,汉能泡沫破裂,给光伏产业和关注光伏产业的资本市场,带来的只能是伤害。

李河君的光伏资本之路

2009年起,汉能集团收购香港铂阳,借壳上市。到2013年,铂阳更名为汉能薄膜光伏。这段时间,汉能薄膜光伏每年保持约三十多亿的收入,而利润则连续上升。到2014年,汉能薄膜光伏业绩突然大幅上升,实现了96亿元的收入,利润达到34亿元。

2015年2月3日,胡润富豪榜显示,李河君以1600亿元人民币财富超过马云,成为16年来第12位中国首富,4月,汉能股价飙升,汉能市值超过3000亿元港币。

2015年5月20日,汉能薄膜发电大跌47%停牌。李河君身家也瞬间蒸发了1167亿港元。次日,据路透社报道,香港证监会已经对李河君涉嫌操纵股票进行调查,但证监会尚未回应此报道。

李河君犯了哪些错误

为什么李河君从首富的位置上如此轻易地跌了下来?因为他犯了一些致命的错误。

错误之一:选择薄膜光伏作为汉能的技术方向

李河君是薄膜光伏技术的坚定鼓吹者。薄膜光伏技术是个实验室阶段的技术。在2008年多晶硅价格高达300万/吨的时候,曾获得了最大的研究支持和市场关注,美国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的上市和增值就是在这个时间。而当多晶硅的价格降低到了现在的十万元/吨的时候,薄膜的成本优势就已经永远失去了。

汉能并非从事薄膜研究的专业公司,而李河君所收购的德国和美国的从事薄膜研发的技术公司,也都是一些遇到严重困难的、成果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小公司。对于薄膜这个正在研发过程中的新技术,提供研发支持的,应当是政府。但汉能却以企业的资金支撑这个业内公认前景不明朗的技术,这当然需要鼓励,但却绝对不能作为自己集团的主营业务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非业内人士,李河君对于薄膜的逆袭式鼓吹,使他在光伏行业内失去了可信度。至于李河君是被自己的团队忽悠了,还是李河君和他的团队一起忽悠别人,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会得到答案的。

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取决于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期望,也就是想象,想象力是靠故事的,而汉能的薄膜故事显然不那么可信,这就必然引出了后面的错误。

错误之二:用过多的关联交易来增加业绩

既然薄膜这个故事遭受非议较大,李河君决定用业绩来说明自己选择薄膜的正确性。2014年96亿元的销售收入,30多亿的净利润,“靓丽得让人不敢看”(某财经媒体语)。

但是,汉能薄膜光伏的销售收入,几乎全部是对其关联公司实现的。而且,相关交易并没有现金回收,应收帐款达到了97%之多!虽然汉能对这个模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同时引发了一个商业模式冲突:汉能的利润究竟是来自发电,还是销售薄膜光伏组件?

资本市场对汉能的预期是发电。这样的话,这些关联交易的收入和利润不应当作为今后的收入预期,而只能作为投资。但汉能又将这些光伏组件的销售计入了收入,想象的赢利模式与报表的赢利模式是完全不同的。这内中的冲突,资本市场的资深分析人士当然都能发现。

模式冲突只是市场隐忧的一部分,而关联交易加上97%的应收款带来的更大的担忧,是虚假业绩。大家在光伏业内了解到的,是汉能的薄膜光伏组件的“市场能见度”非常差,甚至远远不如已经破产的前首富施正荣的尚德的光伏组件。而公告的汉能的工厂,又连续几年不见动工。

李河君自己说,汉能所安装的光伏电站“已经相当于整个欧洲的光伏电站容量”,那么,如果投资者要求调查,这些电站在什么地方,并网发电的收入怎么样,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错误之三:长期连续利用“最后十分钟”交易拉升股票

薄膜光伏这个故事不可信,业绩又遭到质疑,李河君决定让市场说话。只要股价能够持续飙升,投资者赚到了钱,那么,在贪婪与疯狂之下,什么样的质疑都会被投资者抛诸脑后。

如果上网查找汉能的信息,除了关联交易外,最多的就是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的汉能连续半年多“最后十分钟”交易的事情。

在股票每天收市前的最后十分钟进行交易,是操纵股票者的惯用伎俩。因为在距离收市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段内,如果想拉升,只要用较少的资金买入,就可以将股价拉升到较大的幅度,因为卖家通常在几分钟内难以另外调集股票排队。反之,想打压股价也往往利用最后十分钟。但通常,这种做法,只能偶尔为之,最多几次。但汉能的股票,却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内,一直发生这种“最后十分钟”的交易情形。

这样一个典型的操纵股票的现象,是不可能在发生半年多不被机构或监管部门注意的。无论这最后十分钟拉升股票的事情,是不是汉能大股东授意做的,在这种现象出现后,汉能要么主动披露信息,声明与己无关,要么在其它主流交易时段促使更多的交易。因为,这种情况必然使得投资者怀疑股价的飙升是人为制造的,这反过来说明,如果没有人为制造假象,股票是不可能升到这么高的。

李河君可以选择的另一条光伏路

如果李河君没有犯上面三个错误,而是走了下面所说的另外一条路,会怎样?

假如从2008年起,李河君每年从十多亿的水电站收入中拿出5个亿来投资光伏电站,同时,在光伏电站建成发电后,每年再从电站的收入中拿出70%作为下一年度的资本金继续投入光伏电站,同时利用资本金进行光伏电站的银行贷款,那么,到2014年的七年间,他至少能够投资建成5GW的光伏电站,年发电收入为60亿元以上,每年的净利润将达到30亿元以上,这将与汉能薄膜光伏披露的2014年的业绩相当。

这样的话,不仅李河君的首富神话依然可以成立,而且汉能光伏,将会是一个非常稳健的公司,因为,每年数十亿元的电费收入是坚如磐石、没有任何风险的。

不要说这个“事后诸葛亮”没有意义。正因为有了这样“另外一条路”的想象空间,资本市场中众多的投资者才相信了汉能的股票神话。加上“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这样朴素的广告语,受尽了雾霾折磨的众多投资者,义无反顾地决定购买汉能的股票,为了祖国人民,为了子孙后代,当然首先是为了自己能够赚钱。

有了这样的想象,带着对一夜暴富的期望,伴随着迷幻与疯狂,李河君才能够在众多专业机构的质疑和非议中,被资本市场的泡沫堆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

李河君何去何从?

上面三个错误的本质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就是诚信缺失。薄膜技术是否可行,业绩是否真实,股票的飚升是否被认为操纵,涉及的都是一个诚信问题。

境内外不少金融机构早已从各个方面对汉能提出了质疑。加拿大BHP、英国《金融时报》、中国《第一财经日报》针对汉能的关联交易、操纵股票、建设项目实际未投产的报告和报道出来以后,汉能没有任何实质性说明,反而意图给人造成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唱衰汉能的印象。

有投资者说,在如果李河君能够做好危机公关处理,情况可能会不一样。但是,BHP是投行业内五大机构之一,而英国《金融时报》也是资本市场声誉极高、影响极大的媒体,《第一财经日报》也是国内影响最大的财经媒体之一。这样的媒体所提供的负面报告出来后,机构必然会在第一时间退出对于汉能的持有。作为一个市值三千亿元的公司,如果公众股中,没有机构作为主力长期持有,而股票的拉升又有操纵的迹象,那么这些散户在“羊群心理”和“暴富心理”支配下,很容易造成冲动性购买和恐慌性抛售。

除非李河君手中有充足的资金,能够将外部的抛盘全部接入,才能够缓解市场恐慌,但这样,汉能所有的股票将全部套牢在李河君自己的手中。而且,李河君手中有那么多现金吗?

其实,在李河君铸就了汉能上面三个错误的前提下,汉能的泡沫破裂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在股价已经崩塌之后,即便有护盘资金进入,汉能股价再度上涨的可能性已经没有。无论李河君出来说什么,已经不能阻挡汉能的悲剧继续了。

因此,李河君现在可能的路子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私有化。但这样做,也是需要资金的。而李河君现在必须首先通过香港证监会的调查,在虚假业绩、操纵股票等欺诈嫌疑被排除后,他才能考虑汉能的未来。

光伏的金融创新:必须以诚信为本

早在汉能高调宣布进入光伏之初,就有不少业内人士对李河君的做法表示了诟病。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李河君、朱共山、刘汉元出席过一个专题节目,在节目中,刘汉元和李河君就公开进行了唇枪舌剑的争论。据传,该节目播出后的次日,保利协鑫和通威集团就通知,退出李河君担任理事长的全国工商联的新能源商会。

光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金融资本的进入。由于光伏产业的新兴性和高度成长性,需要大量资本的支持,但也会遇到不少问题。常规的金融方式未必能够有效地帮助光伏产业,而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有效的金融方式,则需要不断地探索。

我国首批上市的光伏企业,如尚德、赛维、英利、林洋、超日等,要么陷入破产边缘等待重组,要么因债务违约陷入困境,要么就已经转卖;其余的如阿特斯、天合、晶澳、海润等,则在继续探索和支撑,并寻求新模式的发展。这些公司遇到的困难,无一不是在市场发展放缓时的资金问题。

曾申请破产又咸鱼翻生的彭小峰,搞了“绿能宝”,作为给光伏发电的一个新的投资来源,走的是向老百姓融资的“群众路线”;而因收购尚德引起业内关注的郑健明,其顺风光电则采取了趁市场低谷廉价收购光伏企业,并结合发电市场来打造自己的制造产业链的模式;海润光伏则在制造业的基础上,走光伏电站的EPC模式,通过建设电站然后转卖,为制造业创造市场回收资金;以多晶硅开始涉足光伏的保利协鑫,通过在香港收购森泰并更名为协鑫新能源,来从事光伏电站的建设;接着,又重组了已经申请破产的超日,这样,协鑫就在光伏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三个环节拥有了三个上市公司。目前,协鑫宣布与高盛合作,通过可换股债券等方式搭建光伏金融平台。

目前,这几种模式都是光伏企业自己想出来的金融创新模式,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最终什么方式是最佳方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市场检验。

新兴产业必然需要进行各种金融创新。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发展光伏的金融创新方面的动作,相对于光伏届内各制造企业的自身探索,则显得极为落后和无为。中国的光伏发展,无论从量还是质,都已经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而欧美显然不希望看到这一点,并且已经采取了所能采取的一切手段遏制中国光伏的发展。这注定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金融模式,无法借鉴国外的经验,无法得到欧美资本市场的帮助,只有自己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模式。这需要我国光伏产业的努力,也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和努力。

李河君所选择的汉能薄膜光伏这样一条路,从某种角度上,也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只是由于其中掺杂了一些不应该有的东西,导致了失败。不过,汉能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给所有的人一个警示,任何努力和创新,都应当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否则,就算你成了世界首富,也可能是一枕黄粱,顷刻间灰飞烟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标签: 史珺专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