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在能源圈,还是在资本市场,从来不缺会讲故事的光伏公司,他们总能把市场搅得风生水起,比如海润,比如汉能……而近期又有一家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频,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它就是联合光伏。
市场已给这家公司贴上了三个标签:“招商局背景”、“狂揽电站”和“强大的融资能力”。但在合纵连横间,这家公司到底会怎样改变国内光伏行业的竞争格局,仍然是个未知数。
自2013年借壳上市以来,联合光伏在电站收购领域大手笔不断,近日更是向海润光伏开出了88亿全球最大单笔太阳能电站收购订单。除了通过与金融保险机构合作获得低息贷款与融资租赁协议外,近期联合光伏更是密集发布可转债发行公告。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联合光伏有着怎样的战略布局?或者说,它到底想成为一家怎样的公司?这些问题,或许只有联合光伏CEO李原能够解答。他于近日接受了无所不能(caixinenergy)的专访。
Q&A | 两年发债16次:背靠大树好融资?
2年时间,联合光伏可转债发行高达16次,能如此高频率通过发行可转债融资的公司少之又少。对此,李原开玩笑说:“我们现在融资太容易了。”
自2013年6月借壳上市以来,联合光伏公告了约16次可转债发行,尤其是在2015年,联合光伏至今共成功发行了至少7期可转债,融资额度约为33亿人民币。认购名单上包含了招商局银科、瑞信、复兴国际、华融国际等大名鼎鼎的投资机构
除了频繁发布可转债,联合光伏近日还从中国康富获得利率为6.215%,总计3亿元的融资租赁额度,并宣布将和华夏人寿联合开发1GW电站,总合同标的为90亿。
可见,虽然目前整个光伏行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处在招商局大树下的联合光伏的融资能力无疑是最强的。目前,招商新能源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士持有联合光伏23.86%的股份。那么,联合光伏为什么有这样的吸金能力?这和背后的招商局又有什么关系?
1、联合光伏近期频繁发行数额较大的可转债主要出于什么考虑?
李原:发行可转债主要还是为了吸引“名人机构”进来,达到“名人众筹”的目的,产生表率作用。坦白来讲,现在还有8家机构在外面想进来,其中还包括排名第一的国际投行。至于原因,我举个例子来说,招商局持有招商银行19%的股份,这意味着很多机构一起持有招商银行,让招商银行成为一个大家的平台,一个巨头的俱乐部,今后还会成为千家万户的平台,招商局不过是俱乐部的领头而已。而联合光伏也会像招商银行一样,成为一个新的平台,建立平台是招商局一直以来的战略。
2、“名人众筹”和目前部分光伏公司通过“互联网众筹”融资有何异同?
李原: “互联网众筹”其实是联合光伏最先开始做的,之后被一些企业借鉴。去年2月19号,我们就宣布将与国电光伏、国家开发银行、网信金融共同通过互联网众筹模式在深圳前海新区联合开发全球第一个兆瓦级的分布式太阳能电站项目。对于金融工具创新方面,联合光伏一直秉持的是开放的态度,我们的并购模式、“互联网众筹”模式、甚至财务模型都是对业内人士开放的。但和目前一些企业推出的“互联网众筹”相比,我们正在主导的“名人众筹”其实是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也更直接和有效。
3、目前融到的资金的主要用途是什么?为什么投资机构多看好联合光伏?
李原:融到的资金将全部投入到电站购买和运维中。联合光伏没有组件生产工厂或其它副业,我们只专心做太阳能电站收购。另外,因为央企背景,公司内部的流程监控相对于一些民营企业来说更加严格,公司内部的决策也没有那么随意,相反,有着一套完整的路线图和战略图,这些战略让“金融国家队们”放心投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投资机构放心把钱放在我们这里的原因。所谓“完整的路线图和清晰的战略”可以理解为联合光伏运营和开发、并购思路的长期计划,比如不碰上游和中游只做下游,灵活配置开发和收购的比例,现有阶段以购买大型地面电站为主等。
4、联合光伏是否会长期持有电站?如何继续推动电站金融化?
李原:联合光伏致力成为中国最专业的电站开发、投资、运营商,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提供商,我们会长期持有我们所收购的电站。
关于融资租赁,我们已经有两个完成了的项目,分别是今年4月联合光伏旗下国电乌拉特后旗与中国康富订立的3亿人民币的融资租赁协议(利率为6.49%)和旗下国电托克托与中国康富订立的3亿人民币的融资租赁协议(利率为6.49%)。我们也正在积极尝试电站金融衍生领域的尝试。今年年底,联合光伏还将和华夏人寿推出太阳能电站理财产品,但具体的形式仍需待主管部门的最终批准,我们目前尚不能透露。另外,万家众筹可能将会与银行合作,目前正在与两家银行深入洽谈。
5、联合光伏是否考虑过通过YieldCo等新模式进行融资?
李原:我两年前就和华尔街在谈YieldCo(编者注:YieldCo是一种新兴的新能源融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低成本融资。),但发现YieldCo对风险性的要求极高,这种模式并不十分适合中国,有些国内的公司其实只是打了YieldCo的牌子罢了。在美国,YieldCo关系到保险基金和退休养老基金,而这部分投资者是最不想承担投资风险的,有2到3个点的回报率能养老就满足了。所以,美国证监会对YieldCo模式有很严格的监管机制。在中国,因为限电、资金等原因,光伏的投资风险相对美国的实际情况来说较大,这些问题恰恰是美国的监管机构最担心的。如果国内企业转向去找风险资金,那么这种模式就不叫YieldCo了。
6、为什么选择在香港上市打造联合光伏的平台?有想过回归A股么?
李原:当初在香港上市是因为联合光伏想打造一个全球平台,招商局本来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总部也在香港。当然,随着“中港基金互认”等一系列政策落实,国内的资金很快就会进入香港。我认为香港始终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平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通过香港来实现的,所以大量的资金今后都会流往香港。
Q&A | 半年拿下1GW:招商局将建新能源基金助力
联合光伏简报显示,截止2015年5月,联合光伏拥有和已签协议正履行交收手续的光伏电站项目共44个,总装机容量达1852MW。而就在6月8日,联合光伏向海润光伏支付了不超过港币3.5亿元的预付款,正式启动了全球最大单笔(收购总价约为人民币88亿元)太阳能电站收购的交付。未来联合光伏将收购海润在新疆河北等地的17个光伏电站项目,总装机容量930兆瓦。
7、今年,联合光伏已经收购了超过1GW的光伏电站,原定收购目标是多少?
李原:原定目标是1GW,所以目标其实已经完成了,但我们还会继续。联合光伏的原则是:尽量给一个可行的承诺,当结果超过这个承诺的时候,就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8、联合光伏为何看好电站收购业务?未来是否会扩展到全产业链?
李原:我们永远不会碰上游,上游交给更专业的去人去提高转换率,提高发电量。我们要做的是把更便宜的资金引进来,让亿万的人的资金进来。从“示范众筹”,“名人众筹”再到“万家众筹”,这是我们一直遵循的战略。什么是“万家众筹”?如果有一亿的用户,每人给你1000块,这1000块对很多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意义很大。我们强调更强的参与感,希望用户可以把电站收益会晒给别人看,把自己为低碳节能做出的贡献晒给别人看。
9、联合光伏要求所收购电站IRR大于9%大,如何规避“弃光限电”等风险?
李原:我们的计算模型里将你能想到的全部风险因素都包括在内。对于限电问题,我们会先评估电站所在地的经济发达度及相对应的用电需求。其次,为避免挑选处于限电地区的电站,我们会确认电站附近是否有特高压、750千伏线路经过。基本上联合光伏选择的都是现在或未来有主干线通过的地区。在电站选择上要打有规划、有准备之仗。(编者注:IRR: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
10、近期英利债务问题引关注,联合如何优化资金投入和回报周期?
李原:我们的大股东也就是招商局正在建立新能源基金来支持下一步的电站布局。此外,招商局还正在和某些地方政府进行地方性基金的洽谈,和几个地方已经达成合作,但具体名字目前不便透露。此外,招商银行已经成为了我们的股东,而在业界,目前联合光伏拿到的收购电站贷款利率是最低的,工商银行给我们的利率是6.125%。另外不要忘了,电站自己是有“造血功能”的,一个装机容量在10GW左右的电站一年带来的收入在150亿左右。如果一个企业有来自地方政府、基金、银行、保险、电力行业和其它金融机构的支持,怎么会不成功呢?
11、未来是否会利用招商局的公路、屋顶资源?是否会涉足分布式?
李原:那些都是战略资源,我们要先把国家大力推的新疆、内蒙的地区的电站建设好,再去动用包括仓库屋顶等资源。我认为大型地面电站对装机容量的迅速提升和光伏领域的整体发展更有帮助。而分布式这一块对联合光伏来说太小,目前没有精力做,不如等国家政策到了之后在适当的时间内收购一些已经在分布式领域有布局的成熟企业。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培养几家民营企业在做分布式,比如位于浙江的合大太阳能等。
记者手记
在下一盘大棋的联合光伏并不想当寡头
初见李原,比预想的更为健谈和开放,当然也带着浙商的精明与干练。投身资本市场多年,李原是一个了解投资者需求的人,更是会讲故事的人。他也坦言:“能够把投资与实业相结合,是很多投资者的梦想,我现在做的事情就在实践这个梦想。”
在谈及最近的汉能股价暴跌风波和英利债务压力时,李原称:“对投资者来说,当一个企业的基本面清晰后,如何判断是自己的选择。但总的来说,这两件事对整个的光伏领域没有太多负面的影响。我希望这两家公司都能挺过来,联合光伏也计划通过电站收购对英利提供一些支持。但纵观历史,就算一个洪流是必然趋势,偶尔也会冒出一些泡沫,关键是吸取教训。这个阵痛过程对企业来说也是涅槃重生,有些公司甚至可以借机回到国内来,回归A股。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企业自身也可以有一些自身的策略调整,回到国内市场来,中国老百姓来支持它,也不是件坏事。”
对于联合光伏来说,度过这个“阵痛期”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那面“红色盾牌”。谈话中,李原并不回避联合光伏的“招商局背景”,而是希望借招商之力能带动整个光伏产业的良性好转。他多次强调“民营企业很不容易,能帮则帮”。而与其灭诸侯当寡头,他更多的是提到建立“平台”与“生态”。“这个行业里如果有一家企业想做霸主的话,这个出发点就是不对的。饼不是要一个人吃,而是要成千上万人一起来吃,才是最佳的”。
0 条